踏上創業這條路,至今已過十年。前幾年公司穩定成長時,我真體會到,做得好,收入確實比上班高得多。
人在順風時,野心總會悄悄膨脹。當時遇上大型合作案,我牙一咬決定擴編團隊。
沒想到,這決策卻成了惡夢的開始。彷彿所有不順的事都挑在那時發生,一場看不見的風暴,丟掉了團隊、摔碎了信心、失去對局勢的判斷力,甚至懷疑自己根本不適合創業。
這段經歷,沉默了幾年,直到近兩年,公司慢慢回血、重新站穩腳跟,我才鼓起勇氣回頭看,當初那場幾乎把我擊垮的風暴,到底留下了什麼?
後來才懂,傷痛必須親自面對才能放下,才能長出一個更成熟的自己。 今天分享這段我用百萬代價換來的經驗,若能讓別人少走幾步冤枉路,那它就不算白痛。
1.你以為體諒是溫柔,同事只當你沒原則
當時狀況:團隊有位女同事,入職沒多久拿下不少案子。起初表現亮眼,對她印象挺好,以至她犯小錯時,我睜隻眼閉隻眼。
但成了老鳥後,狀況百出,會議遲到、工作推責,跟同事說話咄咄逼人。甚至有同事私下找我說,不想跟她同組。
誇張的是,她提出想把職稱從資深企劃調整為專案經理,理由是對外聽起來較有份量。我心想,這不就是變相升職。
處理方式:當時覺不嚴重,選擇私下提醒、溝通、勸說,希望她自己調整,結果她仗著我好說話,越來越放肆。同事看在眼裡,悶在心裡,搞得團隊烏煙瘴氣。
如今想法:制度的破口,從主管的通融開始。以為是體諒,其實是默許失控。當主管,別想成為大家都喜歡的人,你沒有界線的話,別人就會用你的軟,反覆試探你的底。
2.心不夠狠,就是對團隊不負責
當時狀況:曾帶過一位業務,很認真、肯學習,還會幫同事處理問題,不喊累、不推責,有團隊精神,我打心眼裡欣賞。團隊裡能有個態度天花板,挺難得。
問題是,他的業績始終起不來。以為是經驗不足,便讓資深業務帶他跑客戶、改方案、調整話術,他都照做,從不敷衍。
但結果呢?
業績還是沒起色。更殘酷的是,後面入職的新人,業績一個個超車。我思考著,他到底是不適應,還是不適合這份工作?
處理方式:總想給他機會,不忍放棄。幫他調目標、換客群,在團隊面前幫他說話,但我心裡知道,他的努力,已經救不了業績了。
如今想法:努力,不等於適任。不適合的人,早該離開。當主管不敢做決定,就是在放任制度鬆動。你以為是在成全一個人,結果卻是拖垮團隊。
3. 養出業績王牌,卻忘了留住信任防線
當時狀況:當時公司有位王牌業務,貢獻超過 3/2 業績,客戶黏著度高,我也默許他有更大彈性與決策空間。
直到他突然提離職,我調薪留人、談未來願景,都無效。他走後一個月內,多位由他負責的客戶陸續終止合作。表面說法是行銷成效不佳及策略調整,實際是換人合作。
那一刻我才發現,合約在我手上,信任卻早已跟著他走了。原本穩定的業績,瞬間崩盤。
處理方式:當時拿出合約與客戶溝通,對方卻以成效不佳為由終止合作。因條款模糊,難以舉證,提告成本高、勝算低。評估後,只能咬牙認賠,放棄追討。
如今想法:不怕王牌離開,怕的是整個業績量跟著癱掉。 流程要去個人化,讓知識留下來。客戶要雙人制,讓信任建立在團隊。獎酬要分層,避免一人綁死整間公司。人可以厲害,但制度不能脆弱。
4.沒設防的風險,都是隱藏的災難
當時狀況:那時朋友在品牌端任職,找我合作,預算近千萬。心想若能合作,業績翻倍。為了配合進度,我沒多想就成立一個新的工作小組,準備全力支援。
幾個月下來,我們一起開會、趕提案、加班。每次問進度,他總說,再等等,案子穩的。直到某天,我接到消息,他突發重病倒下,那一刻,我只希望他能撐過來。
但現實沒有緩衝空間。合作不知如何交接,只能不了了之。新成立的團隊空在那裡,我卻不知道該怎麼開口解釋。
處理方式:案子喊停,團隊空轉,大家無所適從,我沒時間崩潰,向團隊坦白現況,趕緊找新案源。撐了一陣子,還是到了最不想開口的那一步,裁員。
如今想法:任何合作,風險該一開始就設好。當時該分段投入,驗收過再擴大,設停損條件,該撤就撤。你能承擔的,叫風險,超出承擔的,是災難。
5. 能挑毛病的人多,能解問題的人少
當時狀況:團隊新入職女企劃,資歷不淺,觀察敏銳、反應也快。每次開會,她總能挑出細節問題,從UI顏色到提案順序,樣樣都有意見。
一開始我覺得她是團隊的雷達,能幫我們發現盲點。但久了發現,她只會出張嘴,執行能力普通,後來會議只要她在場,所有人都變得不太想發言。
處理方式:讓她當組長,練習整合別人的意見再統一回報。會議中大家都有發言。結果,她呈報的內容,只挑自己認同的講。說是整合,其實只是換個方式獨斷專行。
如今想法:想法多的人,不代表能解決問題。你提的建議,你敢扛結果嗎?這不只是一句反問,而是一道分水嶺,能清楚劃出,誰是解決者,誰只是評論員。
6.沒制度的彈性,就是隨便的藉口
當時狀況:創業初期,公司規模小,有制度但較寬鬆。我更重視彈性與效率。上下班不打卡,請假用 Line 報備,只要事有交代、不影響團隊就好。
我心想,都成年人了,這點自律應沒問題吧?結果我的方便,成了大家隨便的藉口。遲到變常態、請假說詞反覆、加班時數亂報。最麻煩的是,想糾正時,就有人問,為麼他可以,我不行?
處理方式:我重申規則、嚴正說明,但團隊早已習慣,老闆說說而己。不是他們懶散,是我讓方便凌駕制度。當規則靠感覺判斷,團隊最後不會跟著制度走。
如今想法:制度不是為了方便,而是出事時有據可依。不執行,就是默許破口。久了,大家照情緒行事,不照原則辦事。信任建立在底線不能踩,彈性有邊界。
7.主業沒站穩時,商機都是陷阱
當時狀況:那時公司主力是社群行銷,營運及案源都穩定。某次討論網紅專案時,發現網紅導購可能下一波潛力市場,我沒多做評估,就拍板轉向,把資源重壓在網紅導購上。把業務及企畫重心全面調整。
但市場仍在摸索階段,商業模式未成形,獲利不穩定,原本的社群行銷也因人力抽離開始品質失控、客訴。半年後,兩邊都沒做好,團隊疲於奔命,最後只能無奈中止。
處理方式:當時導購想救,社群也不放。明明該守住主業,卻分心冒進,搞得團隊忙亂、人力失控。我還安慰自己是「多角化」,其實是沒踩穩就衝下坡。摔的不是我一個人,是整個團隊。
如今想法:別把有機會當成重壓的理由。關鍵不是商機多大,而是準備好了沒有。主業還沒穩,就別急著追風口。現金流才是續航力,衝動只會換來想像力破滅的速度。
8.新創最常犯的錯,急著套用成熟制度
當時狀況:創業初期,參考以前任職公司的做法,擷取適合的制度,從分工到流程設計,借鏡成熟經驗,讓團隊更快上手。但我忘了,新創不是大公司。規模、資源、節奏全都不同,制度、流程看似齊全,卻難以適應。
像接案流程,兩天能搞定的事,因為走大公司流程模式就拖了一週。不是大家能力不足,而是那套標準流程,成了團隊的絆腳石。
處理方式:以為團隊不習慣流程,花時間說明並教學,結果效率卻更差。後來才明白,不是執行力問題,是制度根本不適用,最後只好整套重設,從實務出發,砍掉重練。
如今想法:新創不能照搬大公司制度。制度不是用來規範人,而是幫助人把事做好。好的制度,是讓團隊跑得更順,不是被卡在規則裡。
9.獎勵沒跟上,遠大的目標都是空談
當時狀況:我訂了三到五年的營運計劃,想讓團隊知道我們要去哪。講的時候大家點頭,但眼神空洞。現實是,公司還不穩定,能不能活到明年都難說,
同事在乎的是,拿到比稿有沒有獎金?什麼時候加薪?有些人心裡想,都不知會不會待到年底,還講明年目標咧。
我那時沒意識到,我談的是願景,他們要的是激勵。沒有對應的獎勵,再遠大的目標,也只是老闆自己的夢。
處理方式:那時我對團隊有點像在PUA,一廂情願地講藍圖、談理想,靠熱情撐住現實。獎金、制度面都有,但標準模糊、實際難得到。撐得住的熬不久,撐不住的早放棄。
如今想法:不畫大餅,要先讓人吃得到果實。 真正能推動人往前的,是可見的成果 × 可得的回報。願景走在前,獎勵得跟上。不然,一切都是屁話
10.為面子硬撐?負債會逼你認輸
當時狀況:某一年,公司營運出狀況,現金流吃緊,我硬撐著繼續運轉,不裁員、不喊停,不讓人知我快撐不住了。理智提醒我該止損,情緒卻咬牙反駁,我還不想認輸。
拉著團隊開會,盤點應收款、催案進度、拚新專案。沒想到,我的慌張,悄悄傳染給了整個團隊。
大家私下討論,公司是不是快撐不下去了?辦公室的空氣,像快爆炸的壓力鍋,沉得發悶。
處理方式:當時選擇借錢續命,從朋友、信貸到車貸都借了。短短幾個月,公司從有盈餘變成負債經營。嘴上說,是為了團隊,實際上,是我不肯承認自己撐不住了。
如今想法:停損,不代表認輸,是為留住下一次機會。失敗沒什麼,可怕的,是為面子把自己推進深淵。該收時不收,撐住了場面,卻撐沒了翻身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