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你職涯高度的 不只是能力,而是思考的維度

決定你職涯高度的 不只是能力,而是思考的維度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多人以為職場卡關,是因為自己能力不夠、資源太少。

但真正讓你原地打轉的,從來不是努力的強度,而是思考的方向。


你不是做錯事,而是從沒換個角度想,

我是不是從一開始就搞錯了?

從準備提案、設定目標,到設計行動,多數人都從「我想怎麼做」出發,卻很少問,我真的想清楚了嗎?


真正的職涯升級,不是把自己逼得更辛苦,而是開始練習,

怎麼看見盲點,釐清起點,走對方向

這篇文章寫給那些努力了很久,卻始終還沒被看見的職場人。


1.先反問,再推動

以為在思考,其實是挑自己愛聽的話,證明我沒問題

「確認偏誤」不是讓你犯錯,而是讓你錯得毫無自覺


一位投資分析師,準備向客戶推薦一家新創公司,花了三天準備簡報,從市場報告到團隊背景、簡報視覺,每一項都做到滴水不漏。

簡報當天,講到一半,客戶問,有間公司商業模式這間很像,你怎麼看?他愣住了,瞬間斷電。

不是準備不夠,從頭到尾,他只想到,提案能否說服客戶?他沒思考清楚,對方最在意什麼?準備夠齊全嗎?


這不是能力問題,是視角的盲點

他自以為在邏輯推理,其實只是在替原本的判斷找佐證。他堆了一座完美的塔,卻忽略地基可能是想像出來的。

確認偏誤可怕的地方,讓你略過「可能不成立」前提,挑選自己想看的內容、然後自信地走進一場錯誤


所以你得練一個基本功-反問式思考

不是要你懷疑自己,而是提早站在反方位置,試著推倒自己一次,看看會垮在哪。

你不是只要講出答案,而是要問,哪些地方會被問倒?

哪些前提可能不成立?哪些地方我自以為對,卻沒檢查過? 我是不是預設了什麼理所當然,卻從沒驗證?


高段位的思考,不是你站得多穩、說得多好,

而是你先設想過,如果會倒,會從哪裡倒。

不是在自信裡穩住場面,而是在懷疑中站得住腳


2.先下錨,再航行

你不是沒方向,而是從一開始,就沒決定要去哪


有個朋友報名了線上課程,說是要培養第二專長。

第一週學剪輯、第二週看理財、第三週研究 UX 設計,第四週就放棄了,然後說,我好像沒熱情了。

我問他,當初為什麼報名?

他說,就覺得該多學點什麼,對工作有幫助吧。

我說,這不是學習,是焦慮的自救儀式。


這就是行動偏誤

不是有熱情,只是為了安撫我不能落後的焦慮感

看起來很忙,是為了說服自己正在前進

但心裡都知道,自己在原地繞圈


工作裡也是,朋友說他想經營個人品牌,做美食評論家主題的內容。

我問他,你希望讀者看完你的內容,有什麼反應?

他愣了一下說,覺得我很有料、有深度吧。

接著問,希望他們轉發?收藏?留言?還是來找你合作?

他說,好像都可以欸。

我說,你不是選錯方向,而是你根本還沒選。


這就是抽象定錨

不是問你能做什麼,而是你為什麼要做這件事。

你是想被記得,還是想創造行動?

你是要被看見,還是希望產生合作?


當你在一開始就釐清「這件事的本質是什麼」,後面每個行動才有坐標,才知道該怎麼判斷、怎麼調整。


真正的方向感,不是計畫列得多細、目標寫得多高。

而是你知道,我今天走的這一步,是為了哪一個明天?

沒有這顆錨,你只是看起來在航行實際上,是在浪裡打轉


3.從終點倒著想



有一次,公司要辦一場內部講座,老闆說,這場活動,要讓大家感到有收穫。團隊開會,提了十幾個想法,請知名講師、搞抽獎、設計小組比賽、現場互動問答。氣氛很熱烈,但越討論,方向越模糊。

提案時,老闆只問了一句,結束後,大家會記得什麼?

全場靜了一秒。

我們才意識到,我們不是在做設計,而是在填空。

我有什麼資源?我能做什麼?

這些當然重要,但不是起點。

真正該問的是,這件事結束後,要留下什麼印象?

這就是從終點倒著想的思維

不是從限制開始,而是從你想創造的結果反推


不論是報告、提案、活動,甚至是你在經營的個人形象,不是從「可行性」開始,而是從「可記性」出發。


你希望對方記得什麼?理解什麼?產生什麼行動?再往回推今天該怎麼做。

這不是技巧,而是一種認知高度,你不是從出發點出發,而是從目的地下命令。

你可以問自己,如果一切都如願,我希望誰記得我什麼?我在哪裡?成為誰?

當你能這樣倒推,行動才會有座標,選擇才有方向。


真正高段位的策略,從來不是走得快,而是出發前就知道自己要去到哪裡


最後想說的

站穩腳下,才走得更遠

如果你職場卡關,不是你不夠努力

而是你還沒學會這多元思維方式

  • 能拆穿自己,才不會被現實打醒
  • 能釐清出發點,才不會半路迷失
  • 能從終點回看,才知道每一步怎麼落


真正成熟的思考,不是準備萬全

而是能從懷疑中走出更清楚的方向

這篇,寫給那些努力很久,卻還沒被看見的人

avatar-img
不惑哥深夜聊吧的沙龍
24會員
63內容數
職場大小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有些主管, 聽到團隊有八卦,就急著滅火;發現有小圈圈,就想拆解團隊。 還沒判斷,先定罪;還沒對話,先排斥。 這種反應,通常來自一種「潔癖式的理想管理」。 他們以為,健康的團隊應該像整理好的檔案夾, 分類清楚、命名一致、安靜無聲,最好不必多問。 但真正的團隊,從來不是這樣,它更像是巔峰
職場混久了,你會發現一個殘酷真相: 有些人,不太努力、不特別熱情,卻總被提拔、深受信任; 有些人,天天送飲料、笑臉迎人,最後連備胎都當不上。 問題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你出現的時間,根本不對。 做人不是越熱情越好,也不是越討喜越有效。 真正混得開的人,從來不靠存在感,而是靠,剛剛好的出場時
當我們談論「新手主管」,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你要學會分工、帶人、解決問題。 但我始終覺得,那些技巧並不難學,書籍、課程、前輩都有教。 真正卡住你的,不是技術,而是情緒。 你不是不會帶人,而是怕帶錯。
不是沒有想法,而是不敢說出口。
不是缺乏責任感,而是怕被質疑「你不夠格」。 這篇文章,不
有些主管, 聽到團隊有八卦,就急著滅火;發現有小圈圈,就想拆解團隊。 還沒判斷,先定罪;還沒對話,先排斥。 這種反應,通常來自一種「潔癖式的理想管理」。 他們以為,健康的團隊應該像整理好的檔案夾, 分類清楚、命名一致、安靜無聲,最好不必多問。 但真正的團隊,從來不是這樣,它更像是巔峰
職場混久了,你會發現一個殘酷真相: 有些人,不太努力、不特別熱情,卻總被提拔、深受信任; 有些人,天天送飲料、笑臉迎人,最後連備胎都當不上。 問題不是你不夠好,而是你出現的時間,根本不對。 做人不是越熱情越好,也不是越討喜越有效。 真正混得開的人,從來不靠存在感,而是靠,剛剛好的出場時
當我們談論「新手主管」,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你要學會分工、帶人、解決問題。 但我始終覺得,那些技巧並不難學,書籍、課程、前輩都有教。 真正卡住你的,不是技術,而是情緒。 你不是不會帶人,而是怕帶錯。
不是沒有想法,而是不敢說出口。
不是缺乏責任感,而是怕被質疑「你不夠格」。 這篇文章,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