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間跟朋友聊天時談到,開始創業後,有機會接觸到各行各業、各年齡層的朋友,有一個特別的觀察,值得與你分享 : 「究竟幾歲是人生與職涯最掙扎的時刻」 ?
答案是35歲。
35歲的你,可能正熬夜滑LinkedIn、思考是不是該轉職、是不是該報名某堂證照課,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該...直接去山上修行!別怕,你不是孤單的。認真告訴你,這是正常的!分享我過去的經驗,參考看看囉。
一、創業不是一個決定,是十年的養分累積
- 26歲那年,我在日本福島當駐廠人員,看著日中台企業文化碰撞,心中埋下了創業的種子。
- 受到日本工廠經營管理的影響,學會開始問自己:「為什麼社長這樣說?品証部長的眉頭皺在哪裡?」日式職場哲學意外打開管理思維。
- 於是我默默展開「每年兩張證照」的收集之旅,同時也靠著政府補助進修,一路修到人資顧問、策略管理師。
二、35歲,是職涯真正開始的時候
- 工作經歷10年以上,你知道誰是豬隊友、誰是神隊友,也知道主管眼神死是什麼意思。
- 台灣職場的隱形天花板40歲就在不遠處,35歲這一年,就是備戰的轉捩點。
- 若是在原公司受賞識,恭喜你繼續前行;沒被重視,請你用跑百米的速度開始轉換。
- 升不上主管?請轉職;看不到未來?請轉念。不轉,不念,你只會被時代留在原地。
三、創業,是孤單者的羅曼史
- 我是37歲創業的老妹,創業不到一年就被疫情打到快彈出地球軌道。
- 最孤單的不是深夜沒人理,而是連講一句「我快不行了」都怕嚇到員工。做與不做之間,每個決策都可能是幾萬塊的代價。能不能撐過去,只看你氣夠不夠長。
- 但也因為撐過了,才懂得:創業不是靠機會,是靠意志力、持續學習、社團交流,當然還有一些運氣跟一點傻勁。
四、給35歲的你,一點建議
- 趁現在做選擇,不要把未來交給HR的履歷篩選程式。
- 考慮你的財務狀況,投資自己,不是只有理財App,還要有證照、技能與人脈。
- 不想上班?創業可以,但要有心理準備「沒人幫你開會,也沒人幫你收攤」。所以35歲最需要的不是安慰,是一個夠狠的決定。
🌳 Mio人資長小結:
「用戀愛腦工作」讓人開心,「用策略腦面對職涯」才能放心。創業、轉職、升遷、進修,每一件看起來像職涯選項的背後,其實都在問一件事:你要成為怎樣的大人?
我選擇了創業這條路,你可以有自己的答案,但請記得,不管幾歲,你的決定都值得被尊重、你的努力都該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