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雯在公司待了十年,大家說她是穩定、可靠又好配合的老鳥員工。主管最近找她討論導入新CRM系統的事,希望她能協助規劃流程,因為她最熟業務節奏。
但她卻皺著眉頭說:「我以前都是這樣做的啊,用Excel不是也很好用嗎?」語氣裡藏著一種不耐,也有點自我防衛。
接下來的幾次會議,她幾乎不發言,只是靜靜聽著其他人討論。後來甚至私下抱怨:「搞這些有的沒的,根本浪費時間。」她不是沒能力,也不是故意唱反調,而是——她其實在開放性這項心理肌肉上卡住了。

你以為你在保守,其實你在封閉
我們常以為「願不願意嘗試新事物」只是個性問題,其實不然。開放性是一種綜合的思維與情緒韌性,它包含了創新力、系統邏輯理解、想像未來的能力、實驗精神,還有面對模糊時的不逃避。
一旦缺少了這些能力,你可能會開始變得抗拒新方法、看不懂新邏輯、想不到替代方案、懼怕犯錯,甚至陷入「做得多卻沒成就感」的無力循環。
✅ 七個你以為正常,其實正在卡住你的開放性困境:
1. 「以前就是這樣做的」——其實是在關上改變的大門
你不是不懂得嘗試,而是習慣了安全。重複使用熟悉的方法讓人安心,但也讓你錯過了更簡單、有效,甚至更適合現在的做法。
2. 一看到圖表或流程圖就頭昏腦脹——其實只是缺乏練習
抽象的東西不是天生就難,是我們太習慣用「直覺」和「舊經驗」做決策,忘了可以透過比喻、畫圖、故事,來練習轉譯抽象概念。
3. 「怕犯錯不如不動」——這是你給自己的隱形枷鎖
你以為不做比較安全,但那其實是讓自己「看起來沒問題」。結果就是原地打轉,看著別人進步卻覺得自己越來越無力。
4. 沒有正確答案就不敢下手——模糊感讓你卡死在原地
你說你需要更多資料、想清楚再動,但你其實是在逃避「一開始不熟練」的不舒服感。這正是開放性最需要練習的地方。
5. 對未來沒有畫面,就提不起行動的勁
你不是沒夢想,而是習慣讓自己停留在現況。久而久之,腦中的未來變得模糊一片,行動就失去了方向與驅動力。
6. 做完很多事卻總覺得「只是完成,沒價值」
你忙了一整天,任務一項一項劃掉,卻沒有成就感?那可能是因為你少了「延伸思考」與「創造附加價值」的開放視角。
7. 拒絕新方法,其實是怕被發現自己不熟、不會
很多時候你不是不接受新工具,而是怕在嘗試過程中暴露自己的不足。這種羞愧感無聲地讓你選擇退縮。
讓開放性重新開機的三個思維小挑戰:
🟡 每天問自己一句:「除了這樣做,還有別的做法嗎?」
這個問題能讓你跳出慣性迴路,開啟創新的空間。從回信方式、任務排序,到日常溝通,只要願意多問一次,思維就多了一個出口。
🟡 別再等「想清楚」,先從一小步開始試試
你不需要把全局都想完才開始。試著問:「我現在可以從哪裡開始做一點?」即使做錯,也能從中找到下一步的方向。
🟡 用圖像、故事或比喻來幫助自己理解抽象的事
別再用「我邏輯不好」否定自己。其實你只是需要更生活化的理解方式。畫個流程圖、比喻成煮菜、遊戲關卡,都可能讓你瞬間開竅。
結語:卡住的不是能力,是你對改變的想像力
你不是不會成長,而是太習慣不動。
你不是排斥學習,而是害怕模糊。 你不是不想改變,而是太久沒練習開放了。
放下「以前就是這樣」,多給自己一點空間去試、去想、去畫畫腦中的畫面。你會發現:當你願意再次相信可能性,行動就會開始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