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過這種時候?
報告講到一半卡詞了,台下一片沉默。你下台後悶悶不樂地想:「我真的不會講話。」
又或者,學了幾次新技能總是上手很慢,你懷疑:「我是不是學東西很沒天分?」 有些事你嘗試過一次、兩次、三次,做得不理想,於是你不再問「怎麼做得更好」,而是默默在心裡蓋了章——「我不行」。你以為自己在學習失敗,
但其實,你只是在學習放棄相信自己可以改變。

🧠 我們不是做不到,只是太快給了自己結論
人類大腦有一個很自然的傾向,叫做「自我參照」。意思是,當我們學習、接收資訊、或面對挑戰時,會下意識地套用「自己是誰」、「我一向如何」的認知模型。
也就是說,你的大腦在還沒完全搞懂事情的時候,就已經先下了結論:「這不適合我」、「我做不好這類事」、「我總是這樣」……而不是:「這裡有哪裡做錯?我可以怎麼試試看?」
這讓人學習的腳步停留在「經驗詮釋性」,也就是用情緒化、結論式的方式來理解經驗。例如:
- 「我上次問問題被忽略了,所以我很不會溝通。」
- 「我拖延這麼久,表示我沒有自制力。」
- 「我不喜歡社交,應該是我不擅長人際關係。」
你沒有錯,這些感受是真實的。但它們不是學不會的證據,而是自我評價太快的結果。
🔄 從「我是怎樣的人」轉為「我做了什麼選擇」
與其告訴自己「我不行」,不如回頭看看:「我當時是怎麼做的?」
這種轉換叫做「行為特質性思維」——你把焦點從「自我身份」移向「行為傾向」與「情境影響」。
這不是要你逃避責任,而是更具體地看待行為,讓自己有空間修正與成長。
舉幾個例子:
- ❌「我就是不會開場白」
✅「我在一開始容易緊張,所以我需要練習3種穩定開場的方式。」 - ❌「我記憶力很差」
✅「我在資訊太多時難以記住細節,或許可以試著用圖像整理或語音筆記。」 - ❌「我總是拖延」
✅「我在壓力大時會逃避高負荷任務,我需要先把任務拆成小塊處理。」
這些不是卸責,而是重新定位「做不到」的原因,讓自己有學習的空間與策略。
🎯 學習,不只是學會新技能,更是學會怎麼看待自己
很多人不是輸在能力上,而是輸在太早給自己貼上標籤,然後照著這些標籤生活。
久了,標籤就變成自我認同,限制了我們的行動半徑。
你會不敢報名演講、不想提案、不願意主動參與,因為你不是「不能」,而是已經告訴自己「我不是那種人」。
但學習的本質,就是允許自己不是那種人,卻仍然可以嘗試那件事。
不是因為你已經會了才值得做,而是你願意做了,才可能學會。
💬 小結金句:
「真正卡住你的,從來不是能力,而是你對自己的定義。」
「學會用行為來檢視自己,而不是用標籤來定義自己,才是真正的學習起點。」
「與其貼標籤,不如拆行為——你會發現,你能比想像中更好。」
下次你又忍不住想說「我不會」的時候,試著停下來,問自己:
「我是不會,還是我只是還沒找到新的做法?」
也許你會發現,學不會的,不是你,而是那個把自己困在標籤裡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