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我好氣喔」,我們常常不是在說一種感覺,而是在說一個故事。
說的是:某人怎麼可以那樣對我、怎麼可以這麼沒禮貌、這麼不貼心、這麼自私。
我們很少真正停下來,去問問自己:這股「氣」裡,到底藏了什麼?我們的文化,不太鼓勵人熟悉自己的情緒。
我們很早就學會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但我們很少學會怎麼好好說一句話:「我現在心裡……有一種說不出的悶。」
我們連形容詞都很貧乏:
「不爽」、「很煩」、「很討厭」、「不想講」、「隨便你」——
這些話都不是感受本身,而是情緒的防衛殼。
於是每當我們被冒犯、被忽略、被傷到,
我們的直覺反應是:我要解決那個讓我不舒服的人/事情。
婆婆講了句讓你覺得刺耳的話。
你開始在腦中排演各種回嗆劇本。
或者忍住不吵,轉向另一條熟悉路線:思考這家人是不是溝通有問題、這婆媳關係是不是早就病了。
你甚至很努力地想:要不要坐下來談談,要不要以後少來走動,要不要找婚姻諮商師……
你做了很多事,唯一沒做的,是坐下來,問自己:
「我這麼難受,是因為我感覺……被羞辱了?還是被排除?還是我覺得他不認可我?」
我們太熟故事,卻太不熟感覺
哲學家馬克斯‧舍勒(Max Scheler)說過一句話:「我們不是先存在,才有情緒;而是我們的情緒決定了我們的存在狀態。」
我們活在自己的情緒裡,卻很少真正知道自己活在哪一種情緒裡。
就像進了一座森林,我們一直在砍樹(事件),卻不知道這座森林叫「受傷的自尊」。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心理治療不只是「聊一聊你發生什麼事」,而是慢慢引導人從「事件」退一步,去感覺「這件事讓你覺得自己是誰?」
- 你覺得你是被丟下的那個嗎?
- 你是永遠要扛住、不許出錯的那個嗎?
- 還是你是怎麼努力都還是得不到認同的那個?
事件不是不能談,但它不是唯一入口
這並不是說分析事件、溝通對錯不重要。
而是如果我們以為——只要事件解決了,我的情緒就會自然好轉,那這往往會讓人失望。
因為情緒不是自動關機的。
你可以搬離那個讓你受傷的環境,情緒還是會偷偷跟著你。
你可以和對方劃清界線,心裡還是有一道沒說出口的傷口在癢。
你可以把那個人刪掉、封鎖、消失,
但只要下一次遇到類似的情境,那種「我是不是不重要」的感覺,還是會如期而至。
聚焦(Focusing)的提醒:不是先解釋,是先感覺
心理學家尤金.金德林(Eugene Gendlin)提出「聚焦」這套方法時,強調一個簡單卻深刻的原則:真正帶來改變的,不是分析事件本身,而是接觸到那個尚未被說出的感受。
當你困在某個事件裡,感覺自己想不通、走不出來,
也許你可以嘗試,不急著把事件講完、講懂,而是把它「放到一邊」。
像是放在心裡的架子上,先空出一些空間,讓自己問問看:
「這整件事,對我來說,最難受的感覺,是什麼?」
你不需要馬上命名它,也不需要處理它,
你只需要——坐在它旁邊,像朋友一樣。
走得深,不一定是從小時候開始,而是從現在這個感覺開始
我們都曾經以為,解決情緒的方法,是把讓情緒發生的事件徹底改寫。
但人生不是劇場,不是每場戲都能重排劇本。
但你永遠可以轉身回來,擁抱那個在情緒裡掙扎的自己。
那個沒有被好好安慰、沒有被真正聽見的自己。
你可以問問他:「你是不是覺得……我都沒站在你那邊?」
或者只是靜靜地陪著他說:「嗯……我知道你現在心裡很亂,很想有人懂。」
這,比任何一次吵架贏了還重要。
這,就是你和自己開始真正和解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