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個週末在書房準備上課教材時,突然聽到女兒在她房間氣急敗壞的大喊一聲:「哇!冷氣又漏水了!」
她正專心寫一份重要報告,時間緊、壓力大,整個人處於「我現在不想被打擾」的工作模式。偏偏這時,房間冷氣突然又開始漏水,搞得桌上、地上都是水,她趕快關機,拿臉盆接水,然後趕快找抹布擦。接著情緒也開始升溫:「怎麼又發這樣的問題?上次明明都清理好啦!我怎麼這麼衰!」然後邊弄邊氣,報告也寫不下去了。
更妙的是,她後來還跑來問我:「爸,你覺得我是不是最近因為水逆,才這麼倒霉呀?」
我愣了一下,沒馬上回應她的話,因為我理解這時候她的內心,彷彿戴上一幅有顏色的眼鏡,在看待這個世界。
這有顏色的眼鏡,就是一連串的情緒所堆積出來的成果!
冷氣漏水、門沒關好、有人來敲一下門……原本只是生活的小事,但此時此刻,在我們既有行事習慣道路上,不希望被打擾的情況下,它們就變成像是蓄意來攪局的反派角色,讓我們的情緒失控的逐漸升起。
而一旦我們開始失控,問題通常就不只一個冷氣漏水這麼簡單了。
回到我女兒的狀況,冷氣漏水本來就發生過,但在她期待趕快把工作做完時,冷氣漏水打斷了她的工作節奏,瞬而讓她心生厭煩;而在心煩情況下處理漏水,導致她工作進度卡住又讓她更焦慮;焦慮再加上其他的念頭,就開始外擴到抱怨、責怪,甚至質疑人生。整個人像是被負面情緒繞進了一個迴圈,原本只是冷氣漏水,卻變成人生漏氣。
不只是她會這樣,這就是人類慣常的思考的運轉習性。
說穿了,冷氣漏水只是事件本身,它既沒有惡意,也不會挑時間發作——它也不會等你忙完才壞。
讓我們煩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後面一連串附加在事件上所產生的念頭:
- 「為什麼偏偏是現在?」
- 「一定是誰沒處理好!」
- 「怎麼我這麼倒楣?」
- 「最近是不是風水不好?」
這些念頭像滾雪球,一顆接一顆,最後壓垮駱駝的不是一根稻草,而是整包稻米從天而降,讓自己情緒崩潰!~
哪怎麼辦?
提升「活在當下」的功夫!
「活在當下」,不只是佛系標語,是一種實用能力,但說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
我們都以為自己活在當下,實際上大部分時候是在活在「對過去的懊悔」或「對未來的焦慮」中。
但如果我們能在事情發生的當下,在心裡以下列步驟施行看看,或許就能夠有效脫離情緒迴圈:
- 正確認知:告訴自己——冷氣漏水了,沒什麼好不公平的,它就是剛好現在發生了。
- 覺察煩惱:留意情緒升起的瞬間,試著為情緒命名(憤怒?無力?焦慮?),看見它的根源在哪裡。
- 據實處理:先判斷哪件事優先?換地方先工作?還是趕快處理漏水?讓情緒在旁,別讓它開車。
- 接受結果:不如預期也沒關係,確認自己已盡力。再回到第一步,重新調整如實的認知,繼續往下走。
上面的步驟會週而復始,但若可以在過程當中依照方法穩住情緒,甚至於讓情緒不要生成,就不會讓情緒堆疊到爆炸,甚至於失控!
說穿了!不是事件決定情緒,是你如何詮釋事件,決定你過得怎麼樣。
不妨把這種覺察力延伸到其他場域來練練手感。
比如說——
- 股市大跌的那天,你心情是不是也跟著跌?
你原本只是不小心打開 APP 看了一下,結果一個念頭:「完了,我是不是該出場?」緊接著開始懷疑自己選股邏輯、怪政府政策、罵聯準會。這些都不是錯,只是當你沒看見背後那些「觸發 → 反應」的機制時,你已經不是在投資,是在被情緒綁架。
- 選舉開票夜,你可能也有類似感覺。
自己支持的候選人落敗,一整晚悶悶不樂,第二天看新聞都像在看別人的勝利遊行。但如果我們回到「活在當下」的覺察練習,就能看見:其實你難過的不是結果,而是你對「應該怎樣才對」的執著。
- 人際關係更不用說了。
別人一句話沒講好,你心裡就小劇場連播三集:「他是不是在暗諷我?」「我是不是不被尊重?」「他最近是不是跟我有心結?」——這些都是你自己的想像作祟,本來是關係很好的朋友,搞不好最後變成凶神惡煞!
如果平常能多練習在面對事件時,能穩住心,相信也就比較有機會,在「世界造反」時,活得比較好。
我們常怪運氣不好、人不幫忙、設備愛壞,但往往忽略了真正最終讓自己痛苦的,是腦中那些「自己延伸出來的劇場」。
人生總會遇到天晴大雨,而且總是來得不是時候。你可以抱怨三天,也可以在三秒鐘內告訴自己:「OK,事情來了,我選擇怎麼回應。」
這讓我回想起來聖嚴法師的「四它」,就是在遇到事情的時候要能夠「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剛好就對應上述的四個步驟,上述步驟在比較細微的心理運作做更詳細的說明,更能體會「四它」的妙義!如果說「四它」是心法,那麼這四個步驟,就是實踐的方法。人生的功課,從生活的小事件開始練習,也從情緒升起處慢慢看清。
這不是教你忍耐,也不是告訴你冷氣漏水還要心懷感恩。只是提醒自己:當下的你,有選擇的空間。如果我們能多一點自我覺察、少一點自動反應,也許日子會好過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