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很常聽到E人、I人、社交恐懼、社交恐怖份子,
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
以前外向常被當作是優勢,內向是劣勢,
外向的人喜歡互動不怕生、好約又能帶動氣氛,
你找內向的人出來,他還要約1休1,
一天出來8小時可能就想烙幹了,
禮拜日一律對外開放到下午,晚上要回家休息。
沒錯,就是我。
很多觀念在資訊發達後,
讓大眾越來越能理解「內向」不是劣勢,而是一種個性,
但內向的人又是怎麼想的呢?
我蠻常聽到內向人說很羨慕外向,
確實,因為這世界就是「會吵的人有糖吃」,外向的人比較有利,
不敢跟異性說話,怪自己內向,
想發問又怕問題太蠢,怪自己內向,
機會來的時候沒有展現好自己,怪自己內向,
去剪頭髮,洗頭的水太燙不敢說,怪自己內向,
總覺得只要自己變得外向了,一定能過更好的人生,
但內向的人變得外向,就能幸福嗎?內向就無法幸福嗎?
內向有什麼問題?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家Francis J.Flynn
還真的主張過「外向的性格=幸福」,
以前在學校的時候,你會發現班上有兩種群,
一種下課就聚在某個位子聊天,搞得像他位子有WIFI一樣,
一種坐在位子上做自己的事,存在感薄弱,
覺得別人都是現充,自己是格格不入的邊緣人,
去邊緣人互助協會,還被會員排擠。
在公司安安靜靜做自己的事或許沒什麼大問題,
但還是會羨慕善於交際的人,
聚會每次都到場、常常跟主管交關的人,
會比其他人還要受照顧也是理所當然,
或是開會的時候有想法沒講出來,
後來真的發生了什麼又暗自後悔,
然後幻想一個世界線,畫面中你大聲喊:「看!我早說了!」
那如果內向人想辦法扭轉自己變得外向,會怎麼樣?
變得外向之後會怎樣?
墨爾本大學的Zach Hamilton教授做了個實驗,
研究團隊要求內向人刻意保持活潑一個禮拜,
實驗結果很多人表示活潑外向帶來了正面情緒,
反之,被要求收斂言行的對照組,負面情緒上升了。
喬治亞州立大學的教授Ashley Fulmer教授也主張:
當一個人的外向指數跟社會平均外向指數越接近,就越能明顯感到幸福。
欸不是,所以幸福就是要假裝成外向人?
想想你會發現,實驗要求「刻意保持外向」,
但內向人就是無法變得外向才痛苦啊?
所以其實應該是「內向人在自己做得到的範圍內變外向一點」
畢竟也沒有絕對的E人或絕對的I人,大多都有彈性空間,
再進一步說,變得活潑是幸福的唯一準則嗎?
幸福與性格有沒有關?
光看youtuber就有一堆的I人,誰會說他們都過得不幸?
反過來說,E人難道就沒有過得艱辛痛苦的人嗎?
說到底,幸不幸福這件事看的是什麼?
確實有幾個因素息息關關:對生活有熱情、不急於逃避現實、付出並得到溫暖、保持好奇心、對自己的工作有興趣不排斥。
牛津布魯克斯大學的教授Peter Hills曾做過實驗觀察,他以內外向做劃分,
實驗結果發現,情緒穩定、態度積極、建立友好關係、認為自己還不錯,內心就會加倍感到幸福。
也就是說,內向還外向都不是問題,
問題是你打從心底排斥你的內向,
例如你羨慕別人交友廣闊,同時忽略了自己少數卻深厚的情誼,
E人跟I人都同樣善於建立關係,只是每個人要的不同。
我有一個朋友,我都懷疑他是不是偷偷在當議員,
三天兩頭就有局,外面隨便走都有認識的人,
一開始我很羨慕他,後來我發現這也不全是好處,
第一是他曾經被捲進鬥毆,我以為他差點要進警局,
結果他說在追人的時候跌倒,差點送醫。
第二是人際關係需要維持,I人朋友不多,但都是合得來的,
他的朋友很多,但交情深淺不一,也並不是都合得來,
光是要成天跟沒那麼熟的人應對進退,
先不說有沒有摩擦,I人應該會先把自己內耗到發瘋。
反過來說,一個人要過得不幸很簡單,就是去比較,
然後只看別人光鮮亮麗的那面,並定義那是成功、那是幸福,
再不管三七二十一套在自己身上,痛苦面具就此戴上,
就像游魚羨慕飛鳥,你有自己的廣闊海洋,卻只盯著天空不放。
內向的人想改變,有一大原因是周遭社會的負面回饋,
社會太喜歡去定義什麼叫正確,
學測幾分才算是前途無量、哪間公司職位才算是有為青年、
幾歲結婚才算步上正軌、幾歲買房才算是有頭有臉,
甚至病態到你這次聚會不參加就是不合群,
搞得像是有一本人生試題,每題都有正確解答一樣。
如果你覺得可以挑戰看看,那就在你的意願範圍內做,
但千萬不要把那些回饋當作幸福解答,
有一百萬個人,就有一百萬種人生,
先搞懂自己想要過怎樣的人生才是最重要的,
幸福的第一步,是你接受自己的樣子。
※本文參考書籍《給大人的關係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