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喝茶了嗎?綠茶、紅茶、白茶、烏龍茶、鐵觀音……這些看似日常的飲品,其實背後有著數千年的人類與植物互動史。這篇文章帶你穿越時空,從野地裡的茶樹開始,一路追蹤到現代茶葉的基因、文化與全球擴散的軌跡。
目前栽培的茶學名都是 Camellia sinensis,但又可以細分為三個亞種。
小葉種(CSS,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多見於中國、日本,適應寒冷地區。
大葉種(CSA,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原生於印度、緬甸、雲南,適合溫暖潮濕的環境。
長萼亞種(CAL,C. assamica subsp. lasiocalyx),稱為Cambodia type tea,可能是野生親緣或自然雜交種,分布於東南亞山區。
目前的研究多認為茶樹應該是起源於「亞薩姆-緬甸-雲南」這一帶的山區,但不同類型的茶可能有不同的祖先,甚至是多次獨立馴化。
茶是怎麼被馴化的?從考古與文獻推估,中國四川可能在西元前 3000 年就開始栽種茶,之後傳入長安、西藏,再往南到東南亞、印度與斯里蘭卡。
目前有幾種可能的馴化假說:
- CSS 與 CSA 是從不同野生種獨立馴化(如 C. leptophylla、C. grandibracteata)
- CSS 是從 CSA 中選育而來,用來適應高緯度、低溫環境(葉子變小,更耐寒)
- CAL 是這兩者的自然雜交後代
由於茶樹容易與其他山茶屬植物雜交,加上形態特徵類似,所以目前很難完全釐清誰是誰的祖先。
研究發現,大約在 625,000 年前,C. sinensis 從共同祖先中分化出來;接著喜馬拉雅山脈的隆起、季風變化與冰河時期,讓分布於不同山區的茶樹逐漸分化為不同族群。再加上人為選拔與遷移,逐漸形成我們今天看到的各種不同種類的茶。
基因研究發現,小葉種(CSS)有較多抗寒、風味與抗病基因(如 P450 與 NBS-ARC 基因),顯示在馴化與擴散過程中經歷了強烈的自然與人工選拔。
早期茶透過陸路傳播,包括了茶馬古道與絲路。茶馬古道把茶從雲南帶到西藏;而絲路則將茶與茶文化傳入中亞與波斯。
大航海時代後,茶靠著海上貿易,藉助荷蘭與英國商人之手,從中國東南沿海帶出茶與茶字,傳到歐洲、非洲與南亞。
有趣的是,全世界的「茶」字幾乎只有兩種發音!
沿陸路(絲路、茶馬古道)傳播的地方,聽到的「茶」來自於廣東話或普通話,於是就拼成了「Cha」;而沿著海路(荷蘭、英國船隊)傳播的地方,因為是跟福建人買茶,所以聽到的「茶」來自於閩南話,就拼成了「Te 」。
也就是說,從怎麼講「茶」這個字,也可以推測這些人最早是從哪裡得到茶葉的!
儘管我們已經知道不少茶的歷史,但仍有許多未解的謎題,例如:
- 到底哪一種茶才是茶真正的「祖先」?
- 小葉種與大葉種是誰演化誰?還是各自獨立?
- CAL 是雜交的後代還是原始種?
- 氣候變遷會不會改變茶的香氣與功能?
這些問題,需要更完整的基因體資料與跨學科合作(歷史學、語言學、生態學、基因學)才能解答。
總而言之,「茶」不只是飲料,而是一段穿越野林、高原、商道與基因的故事。
下次你泡一壺茶,不妨想想,這杯飲料的背後,是幾十萬年的地質運動與人類選擇,才讓它走進了你的杯中。
參考文獻:
Wambulwa, M. C., Meegahakumbura, M. K., Kamunya, S., & Wachira, F. N. (2021). From the wild to the cup: Tracking footprints of the tea species in time and space. Frontiers in Nutrition, 8, 706770. https://doi.org/10.3389/fnut.2021.70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