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2
福利不是無條件的給予
許多人談到社會福利,第一個想到的是幫助、是資源、是支持。但我們常常忽略了另一個面向:接受福利,是一種選擇,也是一種契約。這份契約的本質是:你接受資源的同時,也必須遵守規矩、履行義務。不是因為你是弱勢,就可以為所欲為;不是因為你不需付費,就可以不負責任。
社會工作的核心之一,就是在提供協助的同時,引導服務對象朝向更穩定、自主的生活。對我們來說,服務不只是「幫你度過現在的困難」,而是要陪你走出困境、往前走。而這段路,需要你一起參與,而不是只伸手接受。當個案不願配合規定、對工作人員不尊重、反覆缺席重要活動,這樣的行為不僅會造成現場混亂,更可能損害其他服務對象的權益。尊重制度,才是自助的第一步
台灣的福利資源相對充足,卻也容易養出一種「我應得」的心態。個案不想遵守規範、選擇性配合,機構卻礙於人數或業績壓力而妥協,導致制度形同虛設。
曾經有家長要求機構提供原本並未包含在服務內的接送安排。實際上,該家長具備足夠的時間與能力自行接送孩子參加課輔,卻僅因為「不想麻煩」便希望將責任轉嫁給機構,甚至指責社工「不夠體諒弱勢家庭」。
身為社工,我們不是沒有同理,而是不希望讓這種「不用負責任」的模式在服務中被合理化。那不是對家庭真正的支持,而是讓制度變得脆弱、讓孩子以為「想要什麼只要喊就會有」。面對這樣的情境,我們沒有立刻妥協,而是回到制度規範,清楚說明服務內容與原則,並進一步邀請家長參與後續的服務討論,協助其理解:制度的彈性,不代表可以單方面卸責;家庭的困境需要被理解,但理解不等於縱容,資源的運作同樣仰賴家長的參與與配合。
這樣的處理方式,雖然初期有摩擦與不滿,但反而在後續促成了更穩定的合作關係。該家長逐漸意識到自己在服務中的角色與責任,也開始更尊重社工與服務規範。對我來說,這才是「真正的幫助」—不是無條件滿足,而是協助對方重新扛起自己的角色。
機構不是慈善,社工不是卑微
許多社工在面對無理要求時選擇退讓,原因往往不是專業不足,而是心態問題。他們被灌輸「社工就是有愛心」,彷彿愛心就是一切,甚至可以代替制度與底線。但事實上,專業才是社工真正的價值,底線才是對資源的尊重。
社工的價值不在於配合無理,而在於建立一個有制度、能被信賴的服務體系。當制度明確、標準一致,個案才會知道什麼可行、什麼不可行。越清楚規則,越能維持關係的長久與尊重。我常對社工說:我們的良善不是放任,而是讓對方知道「我有條件地陪你努力,只要你願意動起來」。
願意改變的人才值得投資
社會福利資源有限,應該把優先順序放在「需要幫助」且「願意改變」的人身上。當你想努力拉一個人出洞穴,他卻連手都不願伸出來,無論你再怎麼用力,也拉不動。這個例子說明,當個案開始願意參與、願意改變、願意幫助自己,我們才有可能利基點,也才能投入更多的協助。
對社工來說,這不是殘忍,而是策略。真正能長出力量的個案,不是被我們推著走的人,而是那些願意自己踏出第一步的。那才是我們應該投注資源與時間的對象。
強化服務品質,才有後續動能
許多機構陷入「人不夠、案不來、服務品質差」的惡性循環。其實,只要有一段時間穩住質量、明確規則、守住底線,就能培養出一套可被信任的服務模式。
我常常說:「我們寧可先少收一點人,也不要收進來後把品質做爛。」當機構勇敢地刪減不合適的服務對象,釐清服務原則後,反而吸引到更多家長主動詢問報名方式,甚至願意捐款支持。
這就是服務品質的價值:不是先求多,而是先求好。當你做得夠好,後續自然有人願意加入。
從尊重資源到培力改變的社會福利
我們應該重新定義「幫助」的意涵。真正的幫助,不是毫無條件的滿足需求,而是讓人從接受中成長、從限制中學會選擇。福利制度是一種合作的關係,是服務提供者與服務接受者共同努力的過程。對社工來說,這不只是職責,也是信念—我們不是施捨者,而是促進改變的同行者。
同理與底線,可以並存;尊重與要求,也可以同時存在。當制度是清楚且堅定的,當服務品質是穩定且值得信賴的,服務對象才能在其中找到依靠與方向。那時,我們所提供的,不再只是短暫的支持,而是一條走向自主與尊嚴的路。
所以,您同意接受社會福利的同時,也要承擔應有的義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