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開始學習勞動法-職業災害工資補償與抵充的一些小概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當職業災害發生時,雇主依勞動基準法第59條規定應負「工資、醫療、失能與死亡」等4種補償責任,這部分補償對於許多事業單位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負擔。不過,同條但書也有明文規範「依勞工保險條例或其他法令規定,已由雇主支付費用補償者,雇主得予以抵充之」,簡單說只要是僱主負責保費的保險,都能作為補償抵充之用而可大幅度降低雇主成本因此還是要說「請務必要記得投保,不要因小失大!」

一、職業災害補償責任-無過失責任主義

職業災害的認定與補償責任皆採取「無過失責任主義」,即不管雇主於事故中是否存有故意、過失,都不影響「職業災害的認定」與「補償責任」(若有故意、過失,則需負擔「賠償」責任),具體說明可以看以下判決:

  • 最高法院 107 年度台上字第 958 號民事判決:

「其宗旨(編按:職業災害補償制度)非在對違反義務、具有故意過失之雇主加以制裁或課以責任,而係維護勞動者及其家屬之生存權,並保存或重建個人及社會之勞動力,是以職業災害補償制度之特質係採無過失責任主義雇主不問主觀上有無故意或過失,受僱人縱使與有過失亦不減損其應有之權利

換句話說,職業災害補償責任是雇主基於勞動契約所附隨的照顧義務,而不是損害賠償的性質,因此不會產生民法第217條「與有過失(過失相抵)」的狀況,這是經過法院討論後,得出的共通見解:

最高法院八十九年度第四次民事庭會議紀錄

  • 討論事項:

貳、台灣高等法院暨所屬法院八十八年法律座談會民事類第十三號提案

  • 法律問題:

勞動基準法第五十九條之職業災害補償,於勞工與有過失時,雇主可否主張民法第二百十七條過失相抵

  • 甲說(否定說):

勞動基準法第五十九條之補償規定,係為保障勞工、加強勞、雇關係,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之特別規定,非損害賠償。同法第六十一條尚且規定該受領補償之權利不得抵銷,應無民法第二百十七條過失相抵之適用。(八十二年度台上字第一四七二號判決參照)

  • 乙說(肯定說):

職業災害補償,基本上亦為損害賠償之一種,勞動基準法第五十九 條之規定,對於雇主雖採無過失責任主義,惟民法第二百十三條至第二百十八條所定之損害賠償法則,其中第二百十七條規定之過失相抵,旨在促使被害人注意履行其應盡義務,以避免或減少損害之發生或擴大。職業災害補償既為損害賠償之一種,自仍有民法第二百十七條之適用。(八十七年度台上字第二三三號判決參照)

  • 決議:採甲說

因此,即使雇主已盡善盡美、勉力完備各種防護管理措施與設備,但仍因勞工個人操錯疏失而導致職業災害發生時,雇主依然需要依法進行補償;看到這,或許會有雇主表示:「既然都需要補償,為甚麼還要花錢完備防護管理措施與設備?」

理由無他,如果沒有依法完備相關防護管理措施與設備,屆時就不是職業災害的補償責任,而是需要負擔民事上損害賠償責任,兩者負擔的內容與成本,並不能相提並論

二、職業災害的「抵充」方式

由於職業災害補償的負擔甚鉅,且對於雇主而言可能是「無妄之災(例如:公司並無故意或過失)」,因此將補償責任完全交由雇主負擔也不太公允;因此,雇主可以透過職業災害保險(以前包在勞保中)、商業保險來進行成本分擔,法規範如下:

  • 勞動基準法第59條:

「勞工因遭遇職業災害而致死亡、失能、傷害或疾病時,雇主應依下列規定予以補償。但如同一事故,依勞工保險條例或其他法令規定,已由雇主支付費用補償者,雇主得予以抵充之

  • 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第90條:

「遭遇職業傷病之被保險人於請領本法保險給付前,雇主已依勞動基準法第五十九條規定給與職業災害補償者,於被保險人請領保險給付後,得就同條規定之抵充金額請求其返還。」

簡單說,由雇主負擔保費的保險給付,雇主都能主張作為職業災害的抵充,以減少職業災害補償的成本與風險。還是要提醒,職業災害保險的保險費極低,千萬不要為了省那一點成本,而使自己處於高風險之中。

雖然法規文字很簡單,但實務運作上卻時常有爭議,以下就先對「抵充」的一些常見錯誤進行說明與討論:

(一)雇主先進行補償,事後才能主張抵充

「雇主有替勞工投保,所以補償由保險支付就好,雇主不需要支付補償費用」?

先說,這並不是正確的概念,我們先來看下面這則函釋

  •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98年04月08日勞動3字第0980067497號函:

「基上,雇主因勞工遭遇職業災害而致醫療期間不能工作時,應依勞動基準法第59條第2款規定予以工資補償,並依同法施行細則第30條所定發給工資之日『全額給與』,惟如同一事故『已領取』勞保給付或依其他法令由雇主支付費用所得之保險給付時,雇主『始得主張抵充』。」

函釋寫得很清楚了,工資補償至遲於每月發薪日發給,且補償應為「全額給與」;沒錯,雇主負擔保費的保險確實可以抵充職災補償,但只有在勞工「已領取」時,雇主「始得主張抵充」。

  • 正確:雇主先支付全額補償,勞工「確『已』領到保險給付『後』」,才主張抵充
  • 錯誤:勞工「確定『能』領到保險給付時」,雇主就先主張抵充,不發給全額補償

「確定已領」與「確定可領」,二者顯然是不同的概念,只要勞工還沒把保險給付拿到手上,雇主就不能先主張抵充。

此外,職業災害補償應該在「原約定發薪日」全額發給勞工,而實務中保險給付多需繁複的認定作業,大多不能趕在約定發薪日前完成,因此由雇主先支付全額補償,嗣後再由勞工返還抵充數額,才是常理。

  • 勞動基準法施行細則第30條:

「雇主依本法第五十九條第二款補償勞工之工資,應於發給工資之日給與。」

(二)雇主可以主張的抵充數額,以雇主發給之補償數額為上限

保險給付>原領工資補償,溢出部分歸誰、雇主可主張應全額返還保險給付數額嗎?

勞動基準法上職業災害「抵充權」立法的目的,是以減免雇主法定的補償責任為目標,以避免對於雇主產生過重的負擔。

重點:職災抵充的目的是降低雇主負擔

既然職災抵充目的已確認是-降低雇主的負擔,那麼可以抵充的額度與範圍,自然也應該是「雇主的負擔」;換句話說,若以勞工為保險人之保險,其給付數額大於雇主應給付的原領工資補償數額,溢出部分與雇主沒有關係而是應由勞工收下(勞工乃保險受益人,由勞工收下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總不會勞工發生職業災害,雇主還倒賺一波吧。

看到這邊,可能有人突然驚覺「為甚麼保險給付會多於元領工資補償」,這個小小疑問可以從「投保薪資級距」與以下法規範得到答案:

  •  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第42條第2項:

「前項傷病給付,前二個月按被保險人平均月投保薪資發給,第三個月起按被保險人平均月投保薪資百分之七十發給,每半個月給付一次,最長以二年為限。」

職業災害保險的傷病給付,前二個月是以平均月投保薪資為核給單位,而目前職業災害的投保薪資分為23級:

  1. 最低為27,470元(薪資:27470元以下)
  2. 最高為72,800元(薪資:69,801元以上)

如果雇主有依法進行投保,且勞工薪資未超過投保級距上限(72,800元)的前提下,勞工每月的投保薪資即可能略高於每月工資,例如第14級:

  1. 月薪總額:45,801元至48,200元之間
  2. 投保薪資:48,200元
  3. 若勞工月薪46,000元,其投保金額將會是48,200元(投保金額高於月薪總額)

假設勞工於職業災害發前一個月,並沒有加班、發給工資性質的獎金...等狀況,則勞工的原領工資補償數額即為46,000元(補充:職業災害工資補償≠工資照給),但保險給付是以48,200元計算,因此第二個月保險給付顯然會高於應補償金額(第一個月前4日非保險範圍)。

  •  勞工職業災害保險及保護法第42條第1項:

「被保險人遭遇職業傷病不能工作,致未能取得原有薪資,正在治療中者,自不能工作之日起算第四日起,得請領傷病給付

除外,若雇主另外有投保團體保險,在團保與職災保險雙重保護之下,保險金額更是容易超過勞工原領工資補償。

(三)公司提供的商業(團保)保險,能否作為抵充?

「公司團保是福利,因此不能作為抵充」這樣的說法在過去還滿常聽到的,但理論依據在哪,不知道?我個人認為只是部分不肖保險業務員的話術而已。

勞動基準法第59條已經明文「依勞工保險條例或其他法令規定,已由雇主支付費用補償者,雇主得予以抵充之」,團體保險固然不是雇主依其他法律規範所為之保險,但僅因「不是依其他法律投保」,就會影響雇主抵充權的行使嗎?先來看看以下函釋:

  •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84年5月6日(84)台勞動三字第111182號函:

「雇主為職業災害補償責任而為勞工投保商業保險並由雇主負擔保險費者,所領之保險給付,自得抵充雇主依勞動基準法所定職業災害補償費。」

  •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87年5月7日(87)台勞動三字第017676號函:

雇主負擔保險費為勞工投保商業保險者,勞工所領之保險給付,雇主得用以抵充勞動基準法第五十九條各款所定雇主應負擔之職業災害補償費用,惟不足之部分雇主仍應補足。」

函釋意旨相當明確,只要是雇主負擔費用的保險皆可作為抵充之用,而司法實務也是採相同見解,如下:

  • 最高法院民事判決95年度台上字第854號:

「是以雇主為勞工投保商業保險,確保其賠償資力,並以保障勞工獲得相當程度之賠償或補償為目的,應可由雇主主張類推適用該條規定予以抵充,始得謂與立法目的相合。附此敘明。」

從上述的函釋與判決中,團保險能否作為抵充之用,顯然不需要有更多的論證,答案只有一個-「當然可以」

當然,有人會表示上述判決與說明並未提到「團保是福利」,因此並不能證明甚麼,所言甚是...所以我找來了以下判決,:

  • 臺灣屏東地方法院 109 年度重訴字第 41 號民事判決:

原告則以該保險金屬於員工在職福利, 乃待遇之一部份,不應抵銷之,惟參酌最高法院95年度台 上字第854 號民事判決意旨(以下略)..., 應可以類推適用勞動基準法第59條之抵充規定,以避免同一事故重複受領賠償,從而上述100 萬元,裕益公司主張抵充應屬可採。

  • 臺灣高等法院 108 年度勞上字第 85 號民事判決:

「團體保險理賠131,687元部分:上訴人主張此國泰人壽團保保費由其薪資繳納,且為被上訴人公司福利(以下略)...。因此,被上訴人既為國泰人壽團體保險之要保人,並支出該團體保險保費,則該團體保險之保險金,即可認為係屬被上訴人之賠償金額。」

上述判決已明示,雇主能否將團保作為抵充,應該以「費用是否由雇主負擔」為判斷,若確實由雇主負擔費用,且勞資雙方並未有特別的排除約定,那麼團保自然可以作為抵充之用。

(四)將團體保險稱為福利的正確解讀

團體保險即使被稱為福利也依然無礙雇主行使抵充權,但若勞工朋友對此又異議,人資夥伴應該如何解釋呢?

對我而言,絕不能只是丟幾則判決給勞工就算了,我認為人資工作者存在的目的是「避免、減少爭議」並「維持勞資關係」,因此還是要好好地向勞工說明,而說明的方式其實在「(二)雇主可以主張的抵充數額,以工資補償數額為上限」即有端倪,如果無法參透的話,那麼可參以下說明:

  1. 團保加職災保險的給付,很有可能大於雇主應負擔的補償數額
  2. 溢出的保險給付,是應由勞工收下

溢出的部分,解釋上自然是「福利」-勞工因雇主負擔費用的保險,而取得優於法令的保護與金錢給付當然可以將之稱為福利

順帶一提,雇主也可以考慮投保「雇主意外責任保險」,此保險的是針對雇主進行投保,協助雇主進行爭議的處理(補償、賠償、訴訟或和解...等)必要費用,因此保險給付是給雇主而非勞工,並不會有上面提到溢出的問題,但相對費率也會比一般團保貴的多、條件限制也會較多。

雖然我有學妹在賣保險,但本篇並不是業配,若有相關保險需求的話可以自行尋找各大保險公司。

三、小結

覺得文章、推論太長,字太多、懶得看、只想知道結論:

  1. 一定要投保職業災害保險,可以有效分擔職災風險(團保、雇主責任險,有餘力也可以投)
  2. 職災補償責任採「無過失責任主義」,雇主與勞工有否過失都不影響補償責任與補償數額(不得主張與有過失)。
  3. 若職業災害的發生是因雇主未履行管理責任(即雇主有故意、過失),則需另外負民事損害賠償責任
  4. 職業災害補償,應是由雇主先進行補償,等勞工確認「領到」保險給付後,雇主才能主張抵充
  5. 職業災害工資補償,應於原約定發薪日發給。
  6. 雇主抵充上限,以補償金額為限制,保險給付溢出部分屬於勞工所有
  7. 雇主負擔保費的保險都能作為抵充,即使名目為「福利」也一樣(除非有特別約定)
  8. 團保+職業災害保險的給付,若高於雇主應補償部分,多餘部分可視為福利
  9. 補充概念:職業災害工資補償≠工資照給,公傷病假期間雇主應發給「工資補償」而非「工資」
avatar-img
73會員
62內容數
勞動法其實是相對平易近人的法律,沒有太多艱澀的文字。我個人深信只要花點時間累積與學習,其實一般民眾(不管你是勞工、雇主或人資)都能妥善地處理多數狀況。勞資爭議的發生確實難以避免,但只要事前將相關概念了解清楚、處理時妥適援引法律規範進行風險管理,事後大多能將爭議較完整地處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勞資手札 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特別休假,我個人還是比較偏好、建議採週年制: 1.曆年制很可能產生遲延給假的狀況 2.曆年制需要計算日數,不像週年制固定日數 3.曆年制會產生畸零時數,公司請假單位可能無法配合 4.HR工作者需要具備解釋制度的能力,且勞工需要願意接受HR的解釋 5.曆年制最終(勞工離職時),還是要回歸週年制度驗算
責任制其實是勞基法第84-1條的俗稱,而適用勞基法第84-1條並代表可以非無法無天,適用84-1條的工作者雖然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對於工作時間、例假...等工時條件「另行約定」,但依然有相應的規範予以制衡,勞工依然有工時上限、加班費與例假的規範,而非坊間誤解的「沒有加班費」、「做完為止」。
請假是法律明文所賦予勞工的權利,因此雇主無法否準合法行使請假權利。然而,若公司確實有制定明確、合法且可執行的請假程序,則勞工於請假時應該配合相關程序辦理,若無正當理由拒絕依規定請假,仍可能視為「未請假」而構成「曠職」喔。
本文針對職業災害的認定標準以及通勤事故是否屬於職業災害進行探討,希望讀者能夠更簡單瞭解職業災害的判斷準則。
相信你各位應該大多聽聞以下說法「勞基法很複雜,搞慘老闆」,但其實整部勞動基準法僅僅只有86條而已,所以勞基法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複雜。畢竟,將86條中比較不常使用的除童工、女工、技術生、監督與檢查、罰則扣除以後,剩下的條文也沒多少條,但為甚麼許多人資還是搞不定勞動法呢?
於106年勞基法的修正中,雖然多數人關注焦點都在「1例1休」,雖然吵得沸沸揚揚,但至今還是很多人搞不清楚例假與休息日,不過比起例假與休息日的變更而言,更大的變化與影響其實是在於「特別休假」的規範喔!!
特別休假,我個人還是比較偏好、建議採週年制: 1.曆年制很可能產生遲延給假的狀況 2.曆年制需要計算日數,不像週年制固定日數 3.曆年制會產生畸零時數,公司請假單位可能無法配合 4.HR工作者需要具備解釋制度的能力,且勞工需要願意接受HR的解釋 5.曆年制最終(勞工離職時),還是要回歸週年制度驗算
責任制其實是勞基法第84-1條的俗稱,而適用勞基法第84-1條並代表可以非無法無天,適用84-1條的工作者雖然可以在「一定範圍內」,對於工作時間、例假...等工時條件「另行約定」,但依然有相應的規範予以制衡,勞工依然有工時上限、加班費與例假的規範,而非坊間誤解的「沒有加班費」、「做完為止」。
請假是法律明文所賦予勞工的權利,因此雇主無法否準合法行使請假權利。然而,若公司確實有制定明確、合法且可執行的請假程序,則勞工於請假時應該配合相關程序辦理,若無正當理由拒絕依規定請假,仍可能視為「未請假」而構成「曠職」喔。
本文針對職業災害的認定標準以及通勤事故是否屬於職業災害進行探討,希望讀者能夠更簡單瞭解職業災害的判斷準則。
相信你各位應該大多聽聞以下說法「勞基法很複雜,搞慘老闆」,但其實整部勞動基準法僅僅只有86條而已,所以勞基法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複雜。畢竟,將86條中比較不常使用的除童工、女工、技術生、監督與檢查、罰則扣除以後,剩下的條文也沒多少條,但為甚麼許多人資還是搞不定勞動法呢?
於106年勞基法的修正中,雖然多數人關注焦點都在「1例1休」,雖然吵得沸沸揚揚,但至今還是很多人搞不清楚例假與休息日,不過比起例假與休息日的變更而言,更大的變化與影響其實是在於「特別休假」的規範喔!!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當前經濟環境中,員工面臨被資遣的風險越來越高。因此,了解資遣費的合理計算、失業補助的領取條件,以及合法罷工的程序,對於保障自身權益至關重要。
失能補償 治療終止後,審定其身體遺存障害者,雇主應按平均工資及其失能程度,一次給予失能補償 治療終止:繼續治療仍不能期待治療的效果,ex: 截肢 經判定治療終止後,即使後續仍有治療、復健行為,勞工不得請求該段期間原領工資補償 計算:平均工資 x N 天 N 天參考失能等級表 死亡
工資補償 勞工在醫療中不能工作時,雇主應按其原領工資數額予以補償 每個月發薪日給 屬於補償金而不是工資,因此免納所得稅 雇主還是要幫勞工提勞退 6% 不能工作:若雇主要讓勞工從事其他非勞動契約所約定的工作,應與勞工協商 醫療期間,雇主不得終止契約 工資終結補償 若同時滿足以下 3
Thumbnail
勞工請假規則第4條第3項 普通傷病假一年內未超過三十日部分,工資折半發給,其領有勞工保險普通傷病給付未達工資半數者,由雇主補足之。 勞工保險條例第33條 被保險人遭遇普通傷害或普通疾病住院診療,不能工作,以致未能取得原 有薪資,正在治療中者,自不能工作之第四日起,發給普通傷害補助費或 普通
Thumbnail
通常我們會違反勞(災)保投保薪資級距規定有那些呢? 明明是勞務對價,認為是恩惠式給與。 明明是經常性給與,自以為不是。 結果就是違反勞基法第2條第1項第3款 工資:指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包括工資、薪金及按計時、計日、計月、計件以現金或實物等方式給付之獎金、津貼及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與均
Thumbnail
雇主未依規定為員工投保職災保險,員工職災死亡,後因雇主與遺屬達成和解給付400萬元,作為員工之職災死亡補償和解金,切結書簽署遺屬須拋棄對雇主就勞動契約與職業傷害所衍生之刑、民事、行政及勞動事件法等請求權。 問: 勞動法令相關補償或保險給付均在填補損害,而不在增加勞工、被保險人或受益人之所得。即同
工作上嘎到人資的事情 第一次體驗才知道的一些細節 無組織分享
Thumbnail
問題情境 員工車禍受傷。經醫院復工評估,員工有工作能力,需要公司需提供輔助。 後因員工主動提出,依據災保法第85條第1項第4款終止契約,雇主應給予資遣費。 後續處理疑義問題 勞工依據災保法第85條第1項第4款終止契約,是否需要按照就服法第33條列冊通報當地主管機關及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資遣通
Thumbnail
名訶要看懂才能處理實務。 職災勞工醫療費用補償。 原領工資補償。 一次給付40個月平均工資,免除工資補償責任。 一次失能補償。 《勞基法》第59條 勞工因遭遇職業災害而致死亡、失能、傷害或疾病時,雇主應依下列規定 予以補償。但如同一事故,依勞工保險條例或其他法令規定,已由雇主支 付
Thumbnail
當員工發生職災時,依法規定雇主就要付上應有的責任及賠償,但有時候鉅額賠償會讓雇主吃不消,這時「#雇責險 」就相當重要了!接下來Shui會帶大家了解什麼是雇責險?跟團險差別在哪? 立即閱讀全文>>https://reurl.cc/Z9W40A 雇主應負風險 員工發生職災時,依法規定雇主應要 負責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在當前經濟環境中,員工面臨被資遣的風險越來越高。因此,了解資遣費的合理計算、失業補助的領取條件,以及合法罷工的程序,對於保障自身權益至關重要。
失能補償 治療終止後,審定其身體遺存障害者,雇主應按平均工資及其失能程度,一次給予失能補償 治療終止:繼續治療仍不能期待治療的效果,ex: 截肢 經判定治療終止後,即使後續仍有治療、復健行為,勞工不得請求該段期間原領工資補償 計算:平均工資 x N 天 N 天參考失能等級表 死亡
工資補償 勞工在醫療中不能工作時,雇主應按其原領工資數額予以補償 每個月發薪日給 屬於補償金而不是工資,因此免納所得稅 雇主還是要幫勞工提勞退 6% 不能工作:若雇主要讓勞工從事其他非勞動契約所約定的工作,應與勞工協商 醫療期間,雇主不得終止契約 工資終結補償 若同時滿足以下 3
Thumbnail
勞工請假規則第4條第3項 普通傷病假一年內未超過三十日部分,工資折半發給,其領有勞工保險普通傷病給付未達工資半數者,由雇主補足之。 勞工保險條例第33條 被保險人遭遇普通傷害或普通疾病住院診療,不能工作,以致未能取得原 有薪資,正在治療中者,自不能工作之第四日起,發給普通傷害補助費或 普通
Thumbnail
通常我們會違反勞(災)保投保薪資級距規定有那些呢? 明明是勞務對價,認為是恩惠式給與。 明明是經常性給與,自以為不是。 結果就是違反勞基法第2條第1項第3款 工資:指勞工因工作而獲得之報酬;包括工資、薪金及按計時、計日、計月、計件以現金或實物等方式給付之獎金、津貼及其他任何名義之經常性給與均
Thumbnail
雇主未依規定為員工投保職災保險,員工職災死亡,後因雇主與遺屬達成和解給付400萬元,作為員工之職災死亡補償和解金,切結書簽署遺屬須拋棄對雇主就勞動契約與職業傷害所衍生之刑、民事、行政及勞動事件法等請求權。 問: 勞動法令相關補償或保險給付均在填補損害,而不在增加勞工、被保險人或受益人之所得。即同
工作上嘎到人資的事情 第一次體驗才知道的一些細節 無組織分享
Thumbnail
問題情境 員工車禍受傷。經醫院復工評估,員工有工作能力,需要公司需提供輔助。 後因員工主動提出,依據災保法第85條第1項第4款終止契約,雇主應給予資遣費。 後續處理疑義問題 勞工依據災保法第85條第1項第4款終止契約,是否需要按照就服法第33條列冊通報當地主管機關及公立就業服務機構(資遣通
Thumbnail
名訶要看懂才能處理實務。 職災勞工醫療費用補償。 原領工資補償。 一次給付40個月平均工資,免除工資補償責任。 一次失能補償。 《勞基法》第59條 勞工因遭遇職業災害而致死亡、失能、傷害或疾病時,雇主應依下列規定 予以補償。但如同一事故,依勞工保險條例或其他法令規定,已由雇主支 付
Thumbnail
當員工發生職災時,依法規定雇主就要付上應有的責任及賠償,但有時候鉅額賠償會讓雇主吃不消,這時「#雇責險 」就相當重要了!接下來Shui會帶大家了解什麼是雇責險?跟團險差別在哪? 立即閱讀全文>>https://reurl.cc/Z9W40A 雇主應負風險 員工發生職災時,依法規定雇主應要 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