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身邊大部分的男性朋友都無法理解,為什麼女性就愛把錢花在做頭髮、弄美甲這類「沒用」的東西上;就如許多女性也無法理解男性無論幾歲都愛看球賽、看動漫、打電玩。
有數據統計,在疫情期間,由於強行限制出入,中國境內通過直播和網紅進行線上銷售、帶貨,讓口紅的銷量增長了 270%。 這類小金額的奢侈品,而且疫情期間人人戴口罩,顯得很「沒用」的口紅,為什麼銷量不降反增?
這一篇,我想跟各位分享有關「成癮」這回事。

馬斯洛需求理論
首先,先對一本我讀過最難讀的書進行簡單介紹——《動機與人格》,作者亞伯拉罕·馬斯洛。
這位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的著名理論「馬斯洛需求理論」中提到,人活著的需求可分為5個階級,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從最底下的需求到最上級的需求,依序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的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
生理需求,就是一般的吃喝拉撒、衣食住行。只要有自行打理日常生理需求的人,就能滿足這一點,包括學會自己洗澡吃飯的孩童;
安全需求,是源自人內在對「安全感」的渴望,包括擁有足夠活下去的錢、擁有健康的體魄、確保自己的人身安危等。一般家庭經濟穩定、沒重大的健康顧慮的人,都能滿足這一點;
歸屬感與愛,以及尊重需求,則更多是人際關係、社會地位、權威影響力等有關。這兩大需求都能夠滿足的人,通常是被社會認定為「人生勝利組」的人士。
至於最高層的自我實現需求,則更多地是個人透過向內在探索、發展自身潛能、超越自我的境界。
如上所說,每當較基本的需求被滿足之後,人便追求更上一層樓地去滿足更高一級的需求。反過來說,當人無法滿足更高一層的需求時,便會緊緊握著下一層的需求滿足。比如當人無法滿足被愛與擁有歸屬感時,便會將更多專注力投放到下一層「安全感需求」上,比如專注健身以獲得好身材、努力賺錢來建構安全感等。
為什麼說成癮,會連接到「馬斯洛需求理論」呢?因為目前研究所示,儘管「成癮」是一種神經功能受損或心理疾病,但所表現出來的行為,往往跟生理有關。比如物質依賴、藥物濫用、酒癮、煙癮、性成癮、賭癮、購物狂、網路成癮症、暴食症、整形迷戀等。

成癮(addiction)是指一種重複性的強迫行為,即使當事人對於這些行為已知可能造成不良的後果,但仍然無法自制地持續重複。
以文章開頭舉例為題,疫情期間全球許多城市地區都強制執行居家隔離。這項舉措除了避免病毒傳染,也同時切斷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連結。當人們缺少了「歸屬感與愛需求」的滿足條件時,便轉而投入更多專注力在「安全感需求」以及「生理需求」上。
一位普通的女生在生活中能夠用上多少支口紅呢?為數不多,但就是先買了、先擁有了,能夠滿足「生理上的需求」。
撇開疫情隔離,日常生活中許多人在遇到挫折,比如工作上的困難、人際交往不順、個人目標無法達成,人在感到受挫時,便容易將專注力投放在自己更能夠輕鬆駕馭的事情上,從而建立自信與安全感——滿足最低級別的生理需求。花錢消費、吃美食、打扮讓自己變漂亮、透過酒精讓自己遠離煩惱等。
做能夠輕鬆駕馭的事情,而且又能立刻見效的行為,人的頭腦會釋放快樂激素「多巴胺」來講理我們,告訴我們「我們做了對的事情」。然而,真正的生活難題並不會因為我們是購物狂、酒鬼、吃貨而被解決。當下次再度發生類似的難題時,由於沒有建構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們又會再次回到下一級的需求去尋求滿足,以讓大腦釋放能夠安撫我們的多巴胺。

儘管成癮表現出來的,是在大量地滿足最底層「生理需求」,但長期下來往往會危害到更高層的「安全需求」、「歸屬感與愛需求」,甚至是「尊重需求」。
更甚的是,大腦是聰明的機制,針對同樣的「成就」,多巴胺會越來越難被釋放。就比如你第一次中獎,會很高興,但連續每天都中獎,你會感到理所當然,那種興奮度自然下降許多。也就是說,透過酒精來獲得安慰的人,第一次可能喝兩杯就能夠達到被安撫的效果。但到第三次時需要喝四杯、第五次時需要喝八杯,如此這般去賺取安慰。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及早正視問題的根源、尋求健康的心理輔導的話,暴食症將導致肥胖、腸胃不適;煙癮、酒癮將導致肺癌肝癌;賭癮、購物狂將導致傾家蕩產;網路成癮症將導致社交恐懼;藥物依存將導致聲敗名裂等。
生活在這步調快速的時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社會角色、承受著不同的壓力。想要長久維持良好的「為生命而奮戰」姿態,首要任務是打理好自己的身心健康。讓自己吃進肚子的是健康的真食物、讓身邊存在的都是能給你帶來正能量的親友。正視那些會影響你情緒的「小事情」,它們的背後也許隱藏了許多需要被治療的自己。
㊗️大家,身邊都圍繞著自己喜歡的人事物!
如果你也對這些議題感興趣,歡迎點贊、追蹤我,讓我們一起探索如何活得更自在、更像自己。
攥寫:Bernice Chai|小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