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井茶。
美國人也種茶,這或許會讓人有些驚訝。更令人驚訝的是,美國的茶園不但歷史悠久、來源多元,還非常——混亂。最近一項針對美國茶樹基因與形態的研究揭示了這種「混亂」其實是一種「混血」,既是歷史遺產,也可能成為未來育種的潛力所在。
進入二十世紀,像是 Lipton 公司也曾在美國東南、西南設立茶葉試驗農場;而最近數十年,來自中國、韓國、喬治亞、俄羅斯的茶苗,也陸續由苗圃、園藝愛好者、甚至亞裔移民帶入。結果就是:美國本土現存的茶樹,幾乎是全球茶樹基因的大亂鬥。
你以為的「品系」其實只是個名字
這次研究由佛羅里達大學團隊進行,分析了32株美國茶樹,搭配30株中國知名品種作為背景對照。他們發現,許多市面上以名字販售的茶苗,根本無法代表其真實基因背景。
舉例來說:
- 一個叫做「Small Leaf」的品系,內部至少有兩組完全不同的基因群體,一群可能源自中國,一群則疑似來自日本早期茶園。
- 「Big Leaf」與「Large Leaf」雖然名字不同,但基因相近,甚至可能來自同一批早期美國引進的日本紅葉茶。
- 被認為適合佛州氣候的大葉型「Assamica」,實際表現最差,推測可能比較適和種植在高山陰濕環境,並不適合高溫平地。
換句話說,美國茶園裡很多所謂的「品系」,根本是憑外觀命名、未經科學驗證的混血植物。這對農民、消費者、甚至育種者都是潛在風險。
基因分析如何還原歷史真相?
研究團隊利用10組InDel分子標記,搭配產量與葉形、花型等形態特徵,重建這些茶樹的親緣關係。他們發現:
多數美國茶樹仍與中國品種有親緣關係,這符合歷史記載;但是,有些植株顯示出與中國對照組無法對應的基因來源,可能來自早期日本或韓國引進的群體。
另外,某些名義上的單一品系,其實內部遺傳距離極大(如“Fairhope”、“Small Leaf”),反而提供更多選拔空間。
此外,研究也發現葉片顏色、花柱分離方式等形態特徵,常常與基因分群結果不一致!這件事提醒我們:不能再只靠外觀來辨認植物的身分了。
研究團隊認為,即使混亂,這些美國茶樹仍蘊藏許多值得保存的遺傳特性。例如:
- 某些個體在佛州表現極佳,產量可達每年每株 150 克以上;
- 部分植株可能具有耐寒或耐熱潛力,適合氣候變遷下的新環境;
- 高度混血的群體,反而能作為雜交育種的素材,避免近親交配造成表現退化。
研究團隊建議,未來美國茶葉的育種,應以遺傳距離作為育種選親依據,並針對表現突出的個體進行保存與無性繁殖。同時,也應建立正式的茶樹品系登記系統與種原庫,避免未來重蹈混淆命名的覆轍。
看到美國茶樹的這場「混血大亂鬥」,讓人不禁想到多肉植物的市場現況。
在多肉界,一株植物可能因顏色變化或葉形些微不同,就被賦予新名字,如「月影」、「月光」、「韓版花月夜」……事實上它們可能根本就是同一種植物不同批次。更常見的是,同樣的品系在有不同通俗名稱,種苗商甚至會「自創名牌」來炒稀有性。
這樣的命名自由在市場上或許無傷大雅,但當牽涉到育種、研究、甚至栽培管理時,就會成為一大障礙。沒有清楚的基因身分,就很難建立穩定的栽培體系與商業品牌。
總而言之,美國茶樹的歷史,是一場跨國基因的交流實驗,也是文化、商業與自然條件交織下的意外成果。雖然混亂,但並非無解。透過基因分析、田間評估與清楚命名,美國也有機會從這片混血森林中,選出屬於自己的在地茶樹。
未來不只要問:「這是什麼茶?」
更該問:「它來自哪裡?適合哪裡?能給我們什麼樣的資訊?」
參考文獻:
Clarke, C., Richter, B. S., & Rathinasabapathi, B. (2023). Genetic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zation of United States tea (Camellia sinensis): Insights into crop history, breeding strategies, and regional adaptability. Frontiers in Plant Science, 14, 1149682. https://doi.org/10.3389/fpls.2023.1149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