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茶樹分類的世界裡,有一類常被誤認為是雜交種的亞種。它的名字叫做 Camellia assamica subsp. lasiocalyx,中文有時譯作「南方亞種」或「柬埔寨型茶」。
根據傳統分類,茶樹可分為:
葉子較小、抗寒的中國種(CSS,Camellia sinensis var. sinensis);
葉子大、長勢旺、適合製作紅茶的阿薩姆種(CSA,Camellia sinensis var. assamica);
以及外觀介於兩者之間、葉形偏長、毛被較多的 C. assamica subsp. lasiocalyx。
但這個亞種的「中間型」外觀,常讓人困惑:它到底是獨立演化的類型?還是雜交過程中的過渡品系?
基因分析揭開真相:其實是多代混血
研究團隊透過 23 組 SSR 分子標記,並搭配 STRUCTURE 分群與 NewHybrids 分析,發現C. assamica subsp. lasiocalyx 的樣本在基因上並不「單純」。他們發現,大多數個體都顯示出 CSS 與 CSA 的混合訊號。
當研究團隊使用 K=3 進行族群分群時,它們確實形成一個獨立族群;但是若採用 K=2 分群(只分中國種與阿薩姆種),這一群則會被歸入中國種內。
這些結果顯示:C. a. subsp. lasiocalyx 很可能是歷代雜交後的穩定後代,其祖先中同時包含了CSS與CSA的血統。
它的基因是如何的「混」呢?研究團隊進一步比較了各茶型的遺傳多樣性(Hs 值)。他們發現, C. assamica subsp. lasiocalyx的遺傳多樣性是最高的(Hs = 0.76),比樣品中的混血族群(Hs = 0.757)還高;至於中國種(CSS)則較低(Hs = 0.697),而阿薩姆種(CSA)是最低的(Hs =0.648)。
這個發現意味著,這個在過去被視為「邊緣角色」的亞種,反而擁有最多的基因變異。這種多樣性來自於它複雜的雜交歷史,也代表它在適應性、風味物質、生長特性上可能蘊含更多尚未開發的潛能。
傳統上,人們總認為「混血」等於不穩定、不適合育種。但這篇研究指出,lasiocalyx 並不是隨機雜交的過渡產物,而是長期累積穩定後代的結果。 STRUCTURE 分群顯示它們已成為基因上的獨立族群;回交與F2分析也顯示:它們不是雜交第一代( F1 hybrid),而是經歷多次重組後的穩定群體。
研究團隊發現,有多個原先被認定為CSS或CSA的品系,經過基因分析後其實更接近 lasiocalyx。這也再次提醒我們:僅依型態學(葉形、毛被等外觀特徵)來進行分類,在茶這種高度雜交的作物中,常常會造成誤判。
這些分類錯誤並不只是學術問題,更會影響到實際的保種與育種決策。若我們誤把多樣性高的個體當作常規品系,可能會錯失重要育種資源。
C. assamica subsp. lasiocalyx 告訴我們,與其執著於非黑即白的分類系統,不如擁抱這些混血後代所帶來的遺傳組合。在未來育種與病蟲害壓力升高的背景下,這些基因混血型茶樹,可能正是我們最該珍惜的資源。
參考文獻:
Wambulwa, M. C., Meegahakumbura, M. K., Chalo, R., Kamunya, S., Muchugi, A., Xu, J. C., Liu, J., Li, D. Z., & Gao, L. M. (2016). Nuclear microsatellites reveal the genetic architecture and breeding history of tea germplasm of East Africa. Tree Genetics & Genomes, 12, 11. https://doi.org/10.1007/s11295-015-0963-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