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和大家聊聊關於自卑、建立自信這件事。
回想自己開始有自卑感受,是在升國中的時候。
離開了人數較少的小學,進到大一點的學校就讀,接觸更多形形色色的同學,比較心態也在心中慢慢擴散開來。
老實說,我並不是真的哪裡不好,但當自己曾被誇讚做得不錯的地方,開始變成別人的光環,我開始質疑自己是不是不夠好、覺得自己不比別人優秀、認為自己的存在是能夠被取代的。
當時的心理很病態對吧。
這樣的心情持續到讀大學,那時候instagram的限時動態剛流行,滑著同年紀朋友的動態,才發現大家都往前好大一步,只有自負的自己還停留在原地,覺得自己落後別人,困在比較心態中。
敲醒我的是偶然在youtube上聽到的一句話,「人生如果什麼都要比,永遠都比不完的」,當下才驚覺這樣的心態讓自己失去了好幾年的精華時光,也讓自卑遮蓋了原本的光彩,於是我決定開始改變。
我的改變不是一蹴可幾,而是透過許多方法慢慢嘗試,才讓原本在大家面前顯而易見的不自信,漸漸轉為接收到「我喜歡妳的堅定與自在!」這樣的讚美。
在這裡我想用自己的經驗,和大家分享我認為很有效的3個小方法!
方法#1 : 練習專注,穩定內心
在大學沒有課、不用打工的時間,我喜歡去中山地下街逛誠品書廊,覺得很多問題可以從書中找到解決方法。
一天在書店看到柚子甜寫的《專注,是一種資產》,這本書徹底改變了我。這本書吸引我的原因是,作者用自身的生活案例,來說明自己是如何覺察、如何改變當下焦慮不安的狀況,強健自己高敏感的心。
影響我最深的篇章是關於二十頁閱讀術,是書中提到的眾多練習法,我唯一有照著執行的方式。首先,先選定一本自己有興趣的書,規定自己每天讀完二十頁,並約束自己在這二十頁的時間中,不因外界打擾而中斷,不去在乎閱讀量,而是專注在練習把自己從慾望拉回當下的能力,久而久之,會發現自己的氣場穩定許多,也更有意識覺察自身內心的感受。
當然,你可以選擇不同的方式來練習,最重要的是把自己拉回當下,專注在此時此刻,才能有效減少內心無謂的消耗,讓飄忽不定的心更加堅定。
方法#2 : 大事拆解成小事,先試看看再說
《原子習慣》想必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書,我的人生道路上也不免受到它的啟發,它的核心概念是通過建立微小的、不動用太多意志力的習慣,讓目標得以達成。
以前,我很容易把目標訂得太遠大、太模糊,而輕易放棄,但閱讀完原子習慣之後,我試著將大致觀念融合到生活中,把認為難以達成的大事拆解成小事,每天練習一點點、往前邁進一些些,用紙筆將每日完成的部分寫下來,做成可視化的紀錄,待一段時間後,會發現原來自己已經成長這麼多了。
拿練習煮菜這件事為例,以前的我很極端,會一次給自己設下一個超大目標,像是嘗試煮新料理就要做到百分之百好吃,如果做出來的味道不夠好,就會消極很長一段時間,不想再碰料理這件事。
但自從學會這個心法後,我開始學會放過自己,在成品不理想的時候,在心中告訴自己:「沒關係,至少勇敢嘗試了啊!」,並拿出紙筆寫下今天做不好的地方,在下次要挑戰時拿出來看,提醒自己不要犯上次的錯,一次次跨過那些小檻,現在,已經能夠游刃有餘的做出幾道拿手菜了。
每一次的小挑戰,都是在鍛練小肌肉,久了,你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強壯。
方法#3 : 每天寫下3件感恩的事
我養成這個習慣,是因為閱讀了《6分鐘日記的魔法》。書中建議每天早晚各花3分鐘書寫,但我不是晨型人,早上寫這些反而讓我有壓力,所以我主要著重在晚上的練習,並精簡成每天寫下三件感恩的事。透過這些簡單的練習,我慢慢學會積極地看待自己、開始感受生活的美好。
過去的我,常常在乎別人的眼光,總是在意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然而,開始寫感恩日記後,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不一樣,我開始學會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將每一次努力、每個小優點、每次的進步都放大來感受,我終於看見了自己的價值,現在的我,已經不再輕易被別人主觀的批評而左右,懂得分辨哪些評價值得參考。
每月翻閱過往日記,我都能看到自己一路以來累積的努力與成長,提醒自己曾經的進步,也讓我更加肯定自己的價值。這些記錄就像樹木的年輪,一圈一圈記錄著走過的每一步,也讓我深刻感受著生活中那些細微而美好的瞬間。
這些就是到目前為止覺得對自己自信建立蠻有效的三個方法,在這邊分享給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