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忙碌喧囂的社會上生存,找到療癒自己的方式格外重要。閱讀,是我安撫焦躁不安內心的方式之一。近期發現韓國散文作家非常擅長療癒系的文章,我接連看了《自己的人生,按自己的節奏來,沒關係》、《你做得很好了,一切終將會更好》以及《我也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這三本書光是書名就吸引著我的目光,尤其在我焦慮不安、需要建立自信心時。我躁動的心如同《霍爾的移動城堡》中閃爍的火焰卡西法,而這些書就像是溫柔的蘇菲一樣,將我不安的心輕輕捧起,安撫我的焦慮與膽怯,悄悄讓心中的火焰從不穩的橘紅轉為平靜的透藍。

《你做得很好了,一切終將會更好:韓國療癒散文作家給你的暖心慰藉》作者鄭榮旭是韓國Bookrum出版社的創辦人,他「認為大部分的覺醒和治癒都來自同類的心。想告訴你一些什麼,卻有所不足,只能寫下曾經有過的愚蠢心情。儘管如此,這樣的我一定會活下去,所以希望你也能撐下去。」
呼應作者的想法,我常感受到自己的不足,如同「我們無法知道我們不知道什麼」,秉持著總有人比我懂更多,像是作者這樣相較於想告訴你一些什麼,更傾向是寫下自己的親身感受與經歷。我相信文字的力量,也希望自己的文字可以帶給別人能量。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坐在一位你的朋友身旁,靜靜聽他說話。字裡行間藏著許多我們都曾經歷過的情緒與片段,讓我不自覺地與之共鳴。接下來我想分享幾段特別觸動我的句子,這些文字在我閱讀這本書時給予我力量,也許你此刻也正需要一些這樣的安慰。
一輩子的課題:被討厭的勇氣
不去在意討厭我的人,而要在乎喜歡我的人。不需去探索別人討厭我的原因;那些認為我不好的人,無論如何都能編出理由來討厭我。請記住這一點。
——《你做得很好了,一切終將會更好》
理性上,我已經昇華到覺得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就是「緣分」。包含我與家人的關係、工作上與同事的關係,都是緣分深淺使然。家人雖然有血緣關係,但緣分的深淺不一定相同。若保持適當距離能讓彼此更自在,那也是一種最好的相處方式。
個性上,無法不去思考別人怎麼看我,擔憂如果我做什麼,是不是會影響別人對我的評價,甚至影響到我的職涯與薪資跟升遷。加上完美主義人格,容易在腦海中就把自己殺了千萬次。
停止欺負自己

日劇《我們是由奇蹟構成的》最經典的台詞
我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因為把我折磨得最痛苦的人,就是我自己。
——《你做得很好了,一切終將會更好》
不管是日劇《我們是由奇蹟構成的》中的經典台詞,還是作者的這段話,對我來說都是一擊當頭棒喝。我們制定了許多規則跟「應該」,覺得檢討自己不夠好才能讓自己進步。過去總是使用這樣的思考路徑,猶如亞洲父母教育般的貶低自己,讓自己變成想像中「更好」的模樣。一天只有24小時,你工作時開心嗎?有獲得能量嗎?在完成工作之外,你是否也強迫自己去做許多不喜歡卻覺得「應該做」的事?可能下班後還安排去進修或是上健身房,報名後只去了一次,又因為只去了一次,覺得自己很頹廢而討厭自己,又更加的內耗。
那欺負自己的人,不就是自己嗎?
把我們折磨得最痛苦的人,不就是我們自己嗎?
回頭想想,這樣自我苛責的模式從學生時期就開始了,至今也已持續了二十年。如今的我,不願再這樣對待自己。
拒絕內耗,一律發瘋。——網路
寫在最後
作者用很溫暖的話告訴我們:
「我真的辛苦了、盡力了,所以才會這麼累」。我希望你能擁有理解自己,並無條件支持自己的勇敢人生。
——《你做得很好了,一切終將會更好》
《無條件養育》中有一段針對父母對於小孩「無條件的愛」的定義,即便你沒有孩子,也可以將自己視為需要被照顧的孩子,重新養育自己,重新打造一個支持自己的「原生家庭」。
無條件的愛不附帶任何條件,就愛你原本的模樣,是因為你是你而愛你。不需要擔心自己做錯了什麼事,而使那份愛少了一點點。愛與孩子做了什麼毫無關聯,無論他們成功與否、無論他們是否乖巧,無論如何都毫無保留的給予他們愛。這樣的愛不僅能給予孩子信任,讓孩子內心充滿力量,更能給孩子愛他人、愛世界、愛自己的能力。從而他能獲得一種強大的力量,一種戰勝一切困難的力量和自信。孩子將來長大面對漫漫人生的時候,這些力量都是他源源不絕的生命之泉。但是無條件的愛不是盲目的愛孩子,而是不忘加以引導孩子,讓孩子在愛的環境下得到快樂與成長。這與溺愛是完全不同的。
你能夠無條件的愛自己嗎?
我在練習中,希望你也能勇敢支持自己。

給自己的心一個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