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推握距與手掌著力:肌群啟動的真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 你有想過,握距改變,推舉的感覺也完全不同嗎?


許多人握推動作外觀看似一樣,但握距與手掌受力方式的細微差異,就足以讓你多推 5 公斤或減少肩膀壓力。今天我們就來拆解——不同握距對肌群的影響,以及手掌應該如何著力,才能安全又有效。



一、握距差異與主要肌群使用

1. 寬握(略寬於肩膀 1.5–2 倍)

  • 主要發力肌群:胸大肌(胸骨頭、鎖骨頭)、前三角肌
  • 輔助肌群:肱三頭肌使用比例降低
  • 特色:路徑短,胸肌伸展感強,適合追求胸肌厚度與橫向寬度
  • 缺點:肩關節外展角度大,肩膀受傷風險較高

2. 中握(略寬於肩膀 1–1.5 倍)

  • 主要發力肌群:胸大肌、肱三頭肌、前三角肌均衡參與
  • 特色:力量輸出最均衡,適合力量提升與穩定表現
  • 缺點:雖然安全性高,但胸肌單點刺激較低於寬握

3. 窄握(與肩同寬或略窄)

  • 主要發力肌群:肱三頭肌(長頭與外側頭)、胸大肌鎖骨頭
  • 特色:推舉路徑長,三頭肌負荷大,對鎖骨頭與上胸刺激高
  • 缺點:對手腕與手肘的壓力較大,必須確保關節活動度足夠

二、手掌著力點的黃金原則

握推時,很多人手腕會「折」或手掌壓力分散到小拇指側,導致力道浪費、手腕疼痛。正確做法是:

  • 力量應集中在大拇指根部至食指根部的虎口區域(稱為「力量線」)
  • 槓鈴應落在手腕正上方,讓重量直傳到前臂,避免手腕後彎
  • 掌心不必完全緊貼槓鈴,但手指需包覆穩固,防止滑脫

三、上班族常見錯誤與修正

  1. 錯誤:握得太寬以為胸肌會更快變大
    → 寬握雖能加強胸肌伸展,但肩膀負擔大,建議先以中握建立基礎力量
  2. 錯誤:槓鈴壓在手指中段
    → 容易手腕後折,力量無法有效傳遞,修正為放在虎口到食指根部的區域
  3. 錯誤:推舉時手肘過分外張或夾太緊
    → 建議手肘與身體約呈 45–70 度角,平衡力量與關節安全

💡 結語


握推不是單純的「用力往上推」,握距與手掌受力會直接決定肌群啟動比例與力量輸出效率。 下次握推前,不妨先檢查:握距對嗎?手掌著力正確嗎?這些細節,才是你長期進步的關鍵。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葉教練
1會員
15內容數
Hi 🏋️ 歡迎加入小葉教練的gym地!一起用專業訓練觀念,突破停滯、練得更聰明 💪
小葉教練的其他內容
2025/07/30
一、大家口中的「體力好」到底是什麼? 我們常聽到: -「他體力很好,一整天跑來跑去都不累」 -「我的體力好差,下班根本不想動」 但體力其實不只是一個感覺,它包含三大面向: 心肺耐力:能不能持續進行一件事(例如快走 30 分鐘)? 肌力與肌耐力:能不能搬動東西?能維持多久? 恢復速
2025/07/30
一、大家口中的「體力好」到底是什麼? 我們常聽到: -「他體力很好,一整天跑來跑去都不累」 -「我的體力好差,下班根本不想動」 但體力其實不只是一個感覺,它包含三大面向: 心肺耐力:能不能持續進行一件事(例如快走 30 分鐘)? 肌力與肌耐力:能不能搬動東西?能維持多久? 恢復速
2025/06/22
很多人進健身房一開始會想:「多做一點是不是比較好?我做 20 下會不會比 10 下更有效?」 其實,「多做」不代表「增肌效果更好」,反而可能浪費力氣、刺激不足、效果有限。 🔍 我的觀點:不是你做不夠多,而是刺激不夠強 當你做的次數太多,代表你用的重量通常偏輕。肌肉在這種情況下只會「
2025/06/22
很多人進健身房一開始會想:「多做一點是不是比較好?我做 20 下會不會比 10 下更有效?」 其實,「多做」不代表「增肌效果更好」,反而可能浪費力氣、刺激不足、效果有限。 🔍 我的觀點:不是你做不夠多,而是刺激不夠強 當你做的次數太多,代表你用的重量通常偏輕。肌肉在這種情況下只會「
2025/06/20
🧠 「看起來越簡單,其實越困難」——先聽我說幾個比喻: 白飯最常見,卻最難煮出香Q有彈性的口感。 黑色西裝最簡單,但也最挑人的體態與氣質。 太極拳動作最慢,卻蘊含最深的內功控制。 每個人都能拿菜刀,能切得快又漂亮,才是功夫。 👉 徒手訓練就是這樣的存在——沒有器材遮掩,動作、發力、控制
2025/06/20
🧠 「看起來越簡單,其實越困難」——先聽我說幾個比喻: 白飯最常見,卻最難煮出香Q有彈性的口感。 黑色西裝最簡單,但也最挑人的體態與氣質。 太極拳動作最慢,卻蘊含最深的內功控制。 每個人都能拿菜刀,能切得快又漂亮,才是功夫。 👉 徒手訓練就是這樣的存在——沒有器材遮掩,動作、發力、控制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肩關節如果以骨骼模型來看,就是一個很大的球放在很小的盤子上,很容易傾倒不穩,所以需要周遭的肌肉強力協助抓穩肩膀,這些穩定肩膀的肌肉很多,包括棘上肌、棘下肌與肩胛下肌等等控制肩膀旋轉的肌肉,所以當你跌倒手去撐地板時,肩膀一受到比較大的衝擊力,這些肌肉就是受害者,因為他們要更努力的抓
Thumbnail
  肩關節如果以骨骼模型來看,就是一個很大的球放在很小的盤子上,很容易傾倒不穩,所以需要周遭的肌肉強力協助抓穩肩膀,這些穩定肩膀的肌肉很多,包括棘上肌、棘下肌與肩胛下肌等等控制肩膀旋轉的肌肉,所以當你跌倒手去撐地板時,肩膀一受到比較大的衝擊力,這些肌肉就是受害者,因為他們要更努力的抓
Thumbnail
身體健壯的划船運動員為什麼突然手無力了?做伏地挺身到底錯在哪?      我們肩膀有一條喙肱肌,在我們肩膀做一些轉動動作的時候會穩定我們的上臂 ,通常不主動受傷,它躲在我們肩膀的很深層,常常跟著比較表層看得到的肌肉一起疼痛。      而書中根據一份報告敘述,有一名划船
Thumbnail
身體健壯的划船運動員為什麼突然手無力了?做伏地挺身到底錯在哪?      我們肩膀有一條喙肱肌,在我們肩膀做一些轉動動作的時候會穩定我們的上臂 ,通常不主動受傷,它躲在我們肩膀的很深層,常常跟著比較表層看得到的肌肉一起疼痛。      而書中根據一份報告敘述,有一名划船
Thumbnail
這條肌肉跟先前提過的棘下肌與小圓肌一同協助手臂抬高時,肩關節能夠好好的被抓住,跟闊背肌與大圓肌一樣,在游泳、投球、將重物抬到頭頂、摔倒時手撐地板時容易引起疲勞疼痛 。 它是一條跟肩胛骨穩定有關的肌肉,當有症狀時,關節角度嚴重受限,常被診斷為冰凍肩、黏連性關節囊炎或是投手臂,患者有時腕部也會
Thumbnail
這條肌肉跟先前提過的棘下肌與小圓肌一同協助手臂抬高時,肩關節能夠好好的被抓住,跟闊背肌與大圓肌一樣,在游泳、投球、將重物抬到頭頂、摔倒時手撐地板時容易引起疲勞疼痛 。 它是一條跟肩胛骨穩定有關的肌肉,當有症狀時,關節角度嚴重受限,常被診斷為冰凍肩、黏連性關節囊炎或是投手臂,患者有時腕部也會
Thumbnail
許多人在練習棒式(平板式)時,時常會抱怨手腕感到疼痛,但究竟可能的問題出自哪裡?我們又要如何改善這種狀況呢? 關於這個議題,我們也許可從「腕關節」的伸展角度 (extension angle) 及「肘關節」的外翻角度 (carrying angle) 來做一些探討。在棒式的練習中,許多老師
Thumbnail
許多人在練習棒式(平板式)時,時常會抱怨手腕感到疼痛,但究竟可能的問題出自哪裡?我們又要如何改善這種狀況呢? 關於這個議題,我們也許可從「腕關節」的伸展角度 (extension angle) 及「肘關節」的外翻角度 (carrying angle) 來做一些探討。在棒式的練習中,許多老師
Thumbnail
這不是讓握桿發癢,你握緊了它,你有一些緊張, 這就是為什麼雙手強壯很重要,因為即使我現在手上有很大的壓力, 我的手腕仍然可以移動,他們仍然, 他們仍然做他們需要做的事,訓練過度,是因為即使我將這種壓力施加到整個握桿中,嗯, 我並沒有感覺到它像輻射到我的肩膀和其他一切一樣,這都是很大的壓力,但實際上它
Thumbnail
這不是讓握桿發癢,你握緊了它,你有一些緊張, 這就是為什麼雙手強壯很重要,因為即使我現在手上有很大的壓力, 我的手腕仍然可以移動,他們仍然, 他們仍然做他們需要做的事,訓練過度,是因為即使我將這種壓力施加到整個握桿中,嗯, 我並沒有感覺到它像輻射到我的肩膀和其他一切一樣,這都是很大的壓力,但實際上它
Thumbnail
肌肉的力量,和你的姿勢有非常大的關係,在不同的姿勢下,肌肉會呈現不同的長度,而肌肉的長短則影響到它是否可以好好的用力。 當你把肌肉擺在不好用力的位置,它的力量出不來時,就很容易發生代償,改變大腦的動作策略,讓你的努力白白被浪費。 舉個例,思考一下 這樣的現象,跟你測試的結果有一樣嗎? 過長的肌肉
Thumbnail
肌肉的力量,和你的姿勢有非常大的關係,在不同的姿勢下,肌肉會呈現不同的長度,而肌肉的長短則影響到它是否可以好好的用力。 當你把肌肉擺在不好用力的位置,它的力量出不來時,就很容易發生代償,改變大腦的動作策略,讓你的努力白白被浪費。 舉個例,思考一下 這樣的現象,跟你測試的結果有一樣嗎? 過長的肌肉
Thumbnail
之前在一場肌肥大研習中,講師提到了一個『站姿啞鈴肩推』是對於三角肌和核心穩定,在肌電圖上活化程度最高的動作 在操作上是需要具備一些身體能力,今天就來剖析這個動作,介紹如何執行這個動作,因為這個肩推屬於手高舉過頭的動作
Thumbnail
之前在一場肌肥大研習中,講師提到了一個『站姿啞鈴肩推』是對於三角肌和核心穩定,在肌電圖上活化程度最高的動作 在操作上是需要具備一些身體能力,今天就來剖析這個動作,介紹如何執行這個動作,因為這個肩推屬於手高舉過頭的動作
Thumbnail
我們常覺得肩膀是肩膀,軀幹是軀幹,好像一些動作跟訓練要分開練習,但是可以藉由一些簡單的動作整合肩胛骨、軀幹、脖子,甚至骨盆。
Thumbnail
我們常覺得肩膀是肩膀,軀幹是軀幹,好像一些動作跟訓練要分開練習,但是可以藉由一些簡單的動作整合肩胛骨、軀幹、脖子,甚至骨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