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有想過,握距改變,推舉的感覺也完全不同嗎?
許多人握推動作外觀看似一樣,但握距與手掌受力方式的細微差異,就足以讓你多推 5 公斤或減少肩膀壓力。今天我們就來拆解——不同握距對肌群的影響,以及手掌應該如何著力,才能安全又有效。
一、握距差異與主要肌群使用
1. 寬握(略寬於肩膀 1.5–2 倍)
- 主要發力肌群:胸大肌(胸骨頭、鎖骨頭)、前三角肌
- 輔助肌群:肱三頭肌使用比例降低
- 特色:路徑短,胸肌伸展感強,適合追求胸肌厚度與橫向寬度
- 缺點:肩關節外展角度大,肩膀受傷風險較高
2. 中握(略寬於肩膀 1–1.5 倍)
- 主要發力肌群:胸大肌、肱三頭肌、前三角肌均衡參與
- 特色:力量輸出最均衡,適合力量提升與穩定表現
- 缺點:雖然安全性高,但胸肌單點刺激較低於寬握
3. 窄握(與肩同寬或略窄)
- 主要發力肌群:肱三頭肌(長頭與外側頭)、胸大肌鎖骨頭
- 特色:推舉路徑長,三頭肌負荷大,對鎖骨頭與上胸刺激高
- 缺點:對手腕與手肘的壓力較大,必須確保關節活動度足夠
二、手掌著力點的黃金原則
握推時,很多人手腕會「折」或手掌壓力分散到小拇指側,導致力道浪費、手腕疼痛。正確做法是:
- 力量應集中在大拇指根部至食指根部的虎口區域(稱為「力量線」)
- 槓鈴應落在手腕正上方,讓重量直傳到前臂,避免手腕後彎
- 掌心不必完全緊貼槓鈴,但手指需包覆穩固,防止滑脫
三、上班族常見錯誤與修正
- 錯誤:握得太寬以為胸肌會更快變大
→ 寬握雖能加強胸肌伸展,但肩膀負擔大,建議先以中握建立基礎力量 - 錯誤:槓鈴壓在手指中段
→ 容易手腕後折,力量無法有效傳遞,修正為放在虎口到食指根部的區域 - 錯誤:推舉時手肘過分外張或夾太緊
→ 建議手肘與身體約呈 45–70 度角,平衡力量與關節安全
💡 結語
握推不是單純的「用力往上推」,握距與手掌受力會直接決定肌群啟動比例與力量輸出效率。 下次握推前,不妨先檢查:握距對嗎?手掌著力正確嗎?這些細節,才是你長期進步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