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匱乏的,不是擁有太少,而是無止盡的渴求。」
“It is not the man who has too little, but the man who craves more, that is poor.”
— 塞涅卡(Seneca)
我們一生都在兩種渴望間搖擺:
一種,是內心深處對平靜與安穩的嚮往;
另一種,是社會和環境不斷灌輸的「要更好、要更多」的目標。
當你慢下來,好像落後了別人; 當你衝得太快,又覺得靈魂被拋在後頭。
那麼,當「平靜的幸福」與「世俗的追求」彼此拉扯時,我們該怎麼辦?
也許答案,不是選一邊站,而是學會在兩者之間找到自己的呼吸節奏。

拉扯的根源:安全感與價值感的碰撞
平靜,帶來安全感;追求,帶來價值感。
問題是,我們很容易把價值感建立在外在成就之上——薪水、地位、財富、社交認同。 而這些世俗指標的特性是:永遠有更高、更遠、更難企及的目標。
當你只靠追求來獲得價值感,就像不停跑在沒有終點的跑道上。
你或許跑得很快,但很難停下來呼吸,因為一停,就怕被超越。
反之,如果你只追求平靜,卻忽略外在生存條件,也可能陷入另一種焦慮:
帳單壓力、生活開銷、社會比較,會不斷敲打你的安穩。
當快樂變成競賽,平靜就開始遠離
在社群時代,快樂似乎也被量化了:旅行打卡、物質享受、成就里程碑,每一個瞬間都被展示成「理想人生」的切片。
當你無意間用別人的節奏衡量自己,快樂就失去了純粹,變成與他人比較的競賽。
而你追逐的,不是快樂本身,而是「看起來很快樂」的狀態。
這時,平靜自然被擠到一邊,因為它不像世俗成就那樣有明確的量表,它安靜、不張揚,甚至顯得有些「不重要」。
找到平衡:讓平靜與追求互相成全
真正的智慧,不在於放棄其中一個,而是讓平靜和追求互相滋養。
你可以這樣做:
- 用平靜作為追求的基礎:在行動前先確認動機,這是出於渴望還是焦慮?
- 用追求檢驗平靜的韌性:在挑戰與變動中,觀察自己能否依舊保有內心的穩定。
想要賺更多錢、得到更好的機會沒有錯,但過程中別忘了,讓你的節奏容得下停頓,讓靈魂有機會跟上腳步。
回到內在:你的價值不只由外界定義
當平靜與追求拉扯得最厲害時,請提醒自己:你的價值,不是由賺多少錢、擁有多少物質、達成多少目標來決定的。
那些世俗的標籤會改變,但你對自己的理解與接納,才是能陪你走一生的東西。
你可以同時擁有雄心與安靜,既能向前奔跑,也能在需要時,停下來擁抱自己的呼吸。
真正的平衡,不是找到一條完美的中線,而是讓自己在不同階段,有選擇走快或走慢的自由。

📝 重點整理|平靜與追求不是敵人
- 平靜帶來安全感,追求帶來價值感,兩者缺一都會失衡
- 世俗的快樂容易變成比較的競賽,消耗內在的安穩
- 用平靜作為追求的基礎,讓行動出於渴望而非焦慮
- 用追求檢驗平靜的韌性,確保挑戰中依然能呼吸
- 真正的價值來自內在的自我接納,而非外界的分數
💌 小提醒
親愛的,你不需要選擇站在「平靜」或「追求」的某一邊。
它們並不是互相排斥的對立面,而是可以互相成全的兩條河流。
有時你需要乘著激流去冒險,有時你該回到靜水區休息。
生命的豐富,不是全速前進,也不是永遠停留,而是在來回之間找到自己的節奏。
願你在追逐理想的路上,也別忘了帶著平靜上路。
因為最美好的狀態,不是到達某個終點,而是一路走來,靈魂都沒有掉隊。
歡迎加入我的Discord,有專屬的樹洞空間可以私訊找我聊聊,記得先領取身份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