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家庭裡,
特定的人常常會成為「黏合劑」——
所有問題、情緒、爭執,最後都會流向他。
他會幫忙處理醫療決策、撫平衝突、
甚至替別人承擔本該自己面對的後果。

這種角色久了,會誤以為——
只要我不出手,事情就會毀掉。
課題分離是什麼?
在阿德勒心理學裡,「課題分離」
指的是辨別事情的最終結果由誰承擔。
一旦搞清楚誰要承擔,就知道那是誰的課題。
例如:
- 你提醒弟弟按時吃藥,但最後會不會影響健康,是弟弟的課題。
- 你能提供妹妹經濟建議,但是否過度消費,是她的課題。
- 你能安慰母親,但她是否願意改變想法,終究是她的課題。

為什麼我們容易越界?
- 家庭角色的歷史慣性:從小習慣替家人解決問題,長大後自動套用。
- 認同感來自於「有用」:覺得只有被需要才有價值。
- 害怕失控:覺得不插手,事情一定會變糟。
當我們不分課題時會怎樣?
- 情緒負擔沉重,常常替別人的選擇焦慮。
- 關係中容易出現怨氣,覺得自己被利用或不被感激。
- 別人失去了成長的空間,因為你替他承擔了該他承擔的結果。
如何練習課題分離?
- 問自己一句話:「如果這件事最後失敗,後果由誰承擔?」
如果答案不是「我」,那就提醒自己——這是別人的課題。 - 停止預防所有災難:允許別人做出你不認同的選擇,並承擔後果。
- 用支持取代控制:提供意見、資源,但不替對方做最後決定。
- 為自己留界線:不因罪惡感而讓自己無條件投入。

分清責任,不等於冷漠。
課題分離的重點不是拒絕幫忙,而是在清楚責任歸屬的前提下選擇幫忙的方式。
你可以仍然溫柔、仍然在場,但你不必背負所有人的人生。
真正的責任感,是先對自己的課題負責,
再尊重別人對自己課題的選擇。
因為只有當每個人都為自己活一次,
關係才能健康,而你,
也才能從沉重的角色中解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