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經常受邀到企業授課。為了留下紀錄,也方便日後分享課程氛圍,我會請同事協助拍照。這原本是一件非常平常的事。但某次課後,卻讓我對這件「小事」產生了深刻的反思。
那天,我臨時需要一組上課照片,打算提供給媒體朋友,便請同事幫忙。他回說:「有拍啦,但太多了,還沒整理,要找一下……」
我愣住了。不是每堂課都有拍嗎?為什麼臨時要用卻找不到?
因為時間緊迫,我只好拿相機的記憶卡自己翻找。但我越找越困惑——
他雖然的確有拍很多張,卻沒有挑選、沒有整理,也沒有標註任何用途。更糟的是,大部分照片畫面雜亂、角度尷尬、重點模糊,幾乎無法使用。找了半天,依然找不到幾張能派上用場的。
讓我更失望的是,我曾特地買了單眼相機給他用,期待他能拍出更好的照片——結果卻發現這些努力完全沒有轉化為成果。
問題不是他沒做,而是他做了,但沒做到位。
第一層反思:工作者該怎麼看?做事前有想過「終局」嗎?
先從這位同事的角度說起。他很盡責,也確實做了。從表面來看,任務完成沒問題。但問題是:這樣的完成,對團隊有產生價值嗎?
在整個過程中,他沒有思考幾件關鍵問題:
- 拍照的目的是什麼?未來要怎麼使用?
- 誰會用這些照片?用在什麼場合?需要什麼風格與品質?
- 拍完之後,要怎麼整理、歸檔、命名,才能讓它在需要時馬上可用?
這些問題,其實都可由一個核心觀念統整:
「以終為始」:做事之前,先想清楚最終要達成的價值與目標是什麼。
如果他知道照片是要用來對外發佈、做簡報、強化品牌形象,那麼他在拍攝時就不會只是「照例執行」,而是會思考:要拍哪些畫面?怎麼構圖?需要補抓哪些互動與細節?甚至在拍完之後,該怎麼選圖與整理,才能方便即時使用?
進一步來說,他不是專業攝影師,對拍照技巧不熟也可以理解。但如果他理解了為什麼這件事重要、最終要產生什麼價值,那他可能會多花點心思學習基本技巧、或至少主動尋求協助。
不是他不會做,也不是不認真,而是他沒有從一開始,就把這件事「當成需要產生價值的任務」來對待。
這,就是他在這項任務中該努力達成的終局。
只有抱持「以終為始」的態度,才會在行動之前先釐清方向與標準,並做出正確且有效的行動選擇。否則,即使動作完成,也無法兌現期待的價值。
第二層反思:領導者該負什麼責任?你講的「終」到底清不清楚?
接下來,我也開始反思自己作為主管,有沒有做到我該做的事?
我問自己四個問題:
- 我有清楚說出我要的最終成果與價值嗎?
- 我有確認他真的理解了我的期待嗎?還是只是預設他會懂?
- 他是否具備達成目標所需的能力與工具?
- 如果沒有,我是否有提供足夠的引導與協助?
很多領導者都有一種習慣性盲點:「我不知道我需要什麼,但我知道你給我的不是我要的。」
這其實反映的是——主管自己也沒想清楚「終局」,更沒有把它講清楚。
如果連我自己都沒有明確定義要拍的是什麼樣的照片、品質應該到什麼程度,又怎麼期待同事能精準地完成任務?
在與同事後續討論後才發現,他對構圖不熟、對單眼相機操作也沒經驗。因此我花了一些時間,和他一起討論怎麼構圖、怎麼選擇拍攝角度、怎麼補光,甚至示範幾個範例照片。他不是不想學,而是沒人告訴他「怎麼做,才算做對」。
這就是作為主管的責任:把「終」想清楚、說清楚、並協助對方能做到。
總結:團隊要有高績效來自三件事
這篇文章不只是談一個拍照的小插曲,而是提醒每一個工作者與主管:
真正能產生績效的團隊,不是靠個人努力,而是靠「共識清楚、目標對焦」的協作機制。
我們至少要做到三件事:
一、以終為始:思考工作的起點
不論你是同仁還是主管,做任何事前都應該先問自己:
「這件事最終是為了誰?要達成什麼結果?會帶來什麼價值?」
二、態度與作為:價值落實的關鍵
對工作者來說,是從「完成交辦事項」升級為「創造實際貢獻」;
對主管來說,是從「下指令」進化為「共同定義結果並協助實現」。
三、溝通與共識:真正高效的前提條件
沒有溝通,就沒有共識。
沒有共識,就沒有對齊的努力方向。
沒有對齊,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高績效。
結語
你可以很努力,也可以很認真,但如果沒有先釐清目標、沒有與對方對齊認知,那麼再多的執行,也可能是白忙一場。
請記住:
「做到」不等於「做對」;
「產生價值」的工作,一定來自對終局的清楚共識與主動協作。
團隊要有高績效,就從每一件小事開始,說清楚、對到點、幫到位——這才是創造績效、建立信任、累積影響的根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