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住的不是我們的人生是選擇
把我們的選擇變成正確的

療癒自知場
一如既往,先聊聊暑假兩個月大夥兒遇上的人事物,因為是長假,多數的夥伴聊得多是家人,每個人和家人陪伴的方式不同,當下是否有符合彼此的期待不言可喻,但選擇以情感連結彼此的渴望,絕對是真切的。
工作坊的共讀來到了第四章:「適應」。以這個主標開啟了第一次的對話,挺有意思的。這不僅僅是長假之後的適應,也是開學至今對許多人事物的重新適應,明白自己和理解他人的開始。
文章中提到過分負責或是不夠負責都是行不通的。滋養他人的過程,也要時刻滋養自己,可以常常問自己:「我們跟內在的自己擁有健康的關係嗎?」「我們跟外在的他人有健康的關係嗎?」透過導讀夥伴的詢問,我想我自己偏向是渴望助人的性格吧!然而這樣的性格很容易埋葬了自己,因為這會讓與自己建立關係的人特別的不夠負責。不過,先不探討他人,認真想想,我之所以不斷地盡責,是因為擔心自己沒有付出,而感到自己沒有價值嗎?(嗯…我雖然沒有辦法正面回應,但我的確擔心自己成為躺平族😅😅)

滋養自己才能健康生活
另外,在對話過程中,我很喜歡導讀夥伴提到的在婚姻裡的三個必要「情緒價值、陪伴、經濟」,認真檢視這三個必要,其實放在任何一段關係裡,某種程度上至少都要有1-2項,才能有機會延續下去。
而這也讓我想到今天自己處理導生班孩子的處事態度~~孩子說:「反正事情都發生了,我只是當下沒想到,我不覺得我有錯,我不認為需要道歉」(午休去參加自己想參加的活動而未告知,讓在班上的我心懸掛著,生教組長也拼命找人,得到的回應「我沒注意到時間,我以為只是去一下子,我結束後會回來跟你說啊!我只是晚一點告訴你而已」)
原來我所選擇的「情緒價值」和「陪伴」,自以為這是彼此必須被在乎與尊重的基本要素,但孩子並不以為然,某種程度上認為這是我自己選擇,她並不需要我去承擔這份她認為不應該有的擔憂。(直到現在,我都覺得自己很可笑…當然,我明白這是身為導師的責任,保持該有的警覺性,是我應有的決定,而不是被孩子引導成「自以為是的付出與負責選擇」的錯誤思維)

既然毋需情感與陪伴,那就理性處理,就事論事吧!(我會慢慢學習「收斂」我的付出的🫣)
帶班遇到這樣的孩子,想想也是挺累的,常常回頭去質疑自己,學習沉澱並盤整自己的內在,只能正向的思考:「至少孩子平安進校門,平安出校門。」
最後就用張娜拉在《好搭檔》結局時的這串金句,來呼應昨天工作坊對話之後的療癒以及撫慰我今天失落無奈的心情吧!
(◐‿◑)(◐‿◑)(◐‿◑)
「沒有什麼選擇是錯誤的選擇,面對每一個選擇,我們不是選擇正確的,而是把我們的選擇變成正確的。~如果你已經竭盡所能,就不需要感到後悔,往下一個選擇邁進就好。~反覆做出選擇,然後對其負責,這不就是人生嗎?」
人生若百,我已過半🫣期許自己在層出不窮的事件裡,慢慢地意識到自己不健康的適應行為,讓自己接下來的每個當下都能走得健康平安🫡
謝謝昨日大夥的小聚對話❤️
感謝今日協助我的生教組長以及前來關心(帶情緒)我的學務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