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金庸小說《鹿鼎記》中,韋小寶等人把俄國稱之為「羅剎國」,並將之與印度神話惡魔的名字作連結。這個譯名是怎麼來的?
雖然流行的解釋認為,「羅剎」乃是因為與「Россия」音近,加上清人不慣俄國人外貌,而採用印度神話惡魔來稱呼這幫外國人。但一部份學者質疑這樣的說法。以阿拉騰奧其爾的論文〈從羅剎到俄羅斯:清初中俄兩國的早期接觸〉來說,他即整理到,前人已經注意到,在康熙以前,俄羅斯的翻譯除了羅剎以外,還有「老槍」、「老羌」、「邏車」等不同譯名,並不統一,羅剎也不是最有優勢的譯名。
而在十七世紀,今日通用的俄羅斯國名「Россия」(音略近:勒西亞)並未使用,而是「Русия」(音略近:露西亞),從「羅斯」到「羅剎」的連結,因而也就不是表面上看得這麼理所當然。
包括阿拉騰奧其爾在內的學者,則去翻找蒙古語辭典、索倫語辭典、鄂溫克語辭典——即清代最可能在邊境遭遇俄羅斯人的人群語言。反而提出另一個可能的譯名來源:Locha/Loca(лоча),這個字在這些語言中,也曾經指代俄羅斯人。
他們提出的假設是,Locha大概是從俄語的「ловцы」(獵人,複數)或是「ловчий」(經營狩獵的大地主或貴族)來的。
這個理論在我看來非常合理。除了相比起Россия,「羅剎」的發音更接近「ловчий」轉成的Locha外,俄羅斯在十七、十八世紀到遠東探險的人,確實主要是貪圖毛皮貿易而來的。他們對初次見面的當地人群自稱是「毛皮獵人」,然後當地人就用「那夥ловчий」代稱俄羅斯人,也是很合情合理的狀況。
但當然,由於老槍/老羌/羅剎等等翻譯混淆不清,在康熙以後,清人逐漸把印度的羅剎套到俄國譯名上,那也是有的,以清人俞正燮就寫道:「佛國深畏之(俄羅斯),遇惡人、惡物,則皆以羅剎名之。」於是雖然本來不是出自於印度神話,到雍正、乾隆的年代,也就漸漸混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