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縫隙03|不是悟空,卻身陷親情五指山中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我為你好」的親情緊

不是孫悟空,卻常年被困在親情的五指山下。
他們說:「我都是為你好。」
但你心裡清楚,那句話像緊箍咒,每唸一次,你的自由就緊縮一分。

「我吃了那麼多苦把你養大,你就這樣對我?」

「我只是希望你不要走錯路,怎麼你現在變得那麼叛逆?」

「我沒有逼你啊,但你讓我很失望。」

這些語句,不見血卻心如刀割,讓人一寸寸流失自己。
你想反駁,但話到嘴邊卻變成:「好,我知道了。」「好,我會回家一趟。」
你不是沒情緒,只是太習慣吞下去,因為你早已習得一種深層的恐懼:

「不順從就等於不孝。」

「不聽話就會被情感撤資。」

「拒絕爸媽,就是讓他們傷心,自己太冷血。」

但其實,讓人難以喘息的,不是情感本身,而是藏在愛裡的控制欲。

🎭 家庭情勒的話術模組:親情的糖衣,掩蓋勒索的刀口

情勒勒索,往往利用恐懼、義務、罪惡感三重奏,來迫使你照著他們的劇本走。
而家庭情勒的「話術」,往往不是明目張膽的命令,
而是包裹在關心、道德與情感之中的隱性控制語言。
它讓你難以拒絕,也難以辨認,
因為每一句話都讓你看起來像個「不孝的人」、「沒良心的孩子」。

我們來拆解一下家庭裡最常見的情勒語句,
看看它們如何在你不自覺的瞬間,鑽進你的愧疚與不安。

🔸 以「孝順」為名:

「你現在翅膀硬,有本事了,就不把爸媽放眼裡了?」

「我們老了,以後還能靠誰?你就這樣撇下我們?」

🔸 以「愛」為槓桿:

「我們都是為你好,你以為我們想管你?」

「我們只是希望你過得好,你為什麼要這樣頂嘴?」

🔸 以「犧牲」為武器:

「你知道我當年放棄多少,才成就你今天?」

「你現在一聲不響地搬出去,是不是早就嫌我們煩了?」

這些話常常出自看似關心與掛念的語氣中,

但背後傳遞的訊息是: 「我有情緒,你要負責。你的自由,應該讓位於我的期待。」

而我們之所以無法割捨與逃避,是因為「血濃於水」成為壓在心上的情感枷鎖。

🧠 為什麼我們會一直上鉤?

因為你從小被教育要懂事、體貼、聽話,
於是你很會感受別人的情緒,卻不擅長捍衛自己的界線。
你總是能敏銳地察覺爸媽的不悅與失望,卻忽略了自己正在漸漸消失的需求。

這助長你養成了不好拒絕、容易內疚、被迫妥協的人格特質。
你以為「順從」就能換來和平,
卻沒發現每次的讓步,都是把自己的感受推進更深的夾縫。

久而久之,你甚至會懷疑自己無法及時滿足父母期望,
是不是太自私、太不孝,
也是不是真的不夠好,才會讓爸媽不開心。
但其實你心裡也隱約知道,這並不是愛的模樣。
那些責備與恐懼的話術背後,往往是父母對你將來離開的焦慮與不安,
他們說不出口的「我捨不得你」,轉化成了情緒控制。

🛡️ 覺察與回應:親情不是你無條件受傷的理由

當我們學會穩固內在、認可自我,就能夠慢慢培養出來自自身的安全感。
這份穩定讓我們在面對否定與批評時,能站穩立場、照顧自己,
不會在潛意識裡站到對方那一邊,對自己拔刀相向。

以下這些方式,幫助你慢慢把「順從反射」轉化為「覺察選擇」。

1. 辨識勒索語句
當聽見熟悉的語氣搭配「犧牲、失望、你這樣太狠」等關鍵字時,內心先拉警報,告訴自己:「這是情緒訴求,不是事實評價。」

2. 情緒切割
把對方感受還給對方,可回應「我知道你難過,但我也需要時間處理我自己的想法。」 「你的擔心我聽見了,我會自己判斷要怎麼選擇。」

3. 不對話術接球
情勒話術常見的特徵是將「情緒」與「責任」混在一起,面對這類語句,不需要急著解釋、討好、或試圖讓對方滿意,請溫和地把話題拉回選擇與事實本身,如 「這件事我會再思考,不需要現在決定。」 「我尊重你的立場,也請你尊重我的生活選擇。」

4. 設限無需翻臉
語氣選擇溫柔而堅定,如 「我理解你希望我們常聯絡,但我也有自己的節奏,我會找適合的時間。」

除了釐清哪些情緒不該由我們背負,我們也該撿回原本屬於自己的責任。

做出選擇時,不再將一切歸咎於父母或他人,
而是勇於為自己的人生負責,才能真正擺脫情緒勒索的牽制。
你不是要吵架,也不是要家庭革命,你只是不願意再用內耗來交換表面和平。

🕯️ 留給還在沉默的你:

你不是不孝,只是開始願意對自己誠實。
你不是不懂感恩,只是不願再被道德綁架。

你我都不是齊天大聖,卻讓親情成了壓在心頭的五指山,自囚其中。
我們都忘了——學會鬆開金箍、看清真相,走出山谷,也可以是愛的另一種方式。

真正的愛,不該讓人窒息,而應該讓人倍生勇氣,更靠近自己原本的模樣。


願你下一次再聽到那句「我這麼愛你,你怎麼能這樣對我?」時,
能不再內疚,也不必憤怒,只是平靜地想一句話:

真正的愛,請尊重我是獨立的個體,讓我可以安心自在做自己。」


讓親情不再是情緒的枷鎖,
讓對話重新洗牌,開出不再內耗的新局。
從你,開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性側寫室
1會員
5內容數
拆解操控、情緒勒索與心理結構,探索自救與自我價值修復之路
人性側寫室的其他內容
2025/08/18
我們總在訊息已讀不回的時候,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黏、太吵、太多。 但後來我才明白,靠近不是錯,渴望回應也不是錯。 錯的,是我把沉默當成否定,錯的,是我讓對方的冷淡掏空了我對自己的肯定。 這不是懊悔,是清醒。 我正在學習,看見自己的心意,不再為了沒被回應,就懷疑自己的那份真心。
Thumbnail
2025/08/18
我們總在訊息已讀不回的時候,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黏、太吵、太多。 但後來我才明白,靠近不是錯,渴望回應也不是錯。 錯的,是我把沉默當成否定,錯的,是我讓對方的冷淡掏空了我對自己的肯定。 這不是懊悔,是清醒。 我正在學習,看見自己的心意,不再為了沒被回應,就懷疑自己的那份真心。
Thumbnail
2025/08/11
許多人在職場上經常默默承受不合理的要求,本文探討職場情緒勒索的常見情況與樣貌,並提供具體策略與應對話術,協助讀者釐清工作界線,保護自身權益,避免成為職場情勒的受害者。
Thumbnail
2025/08/11
許多人在職場上經常默默承受不合理的要求,本文探討職場情緒勒索的常見情況與樣貌,並提供具體策略與應對話術,協助讀者釐清工作界線,保護自身權益,避免成為職場情勒的受害者。
Thumbnail
2025/08/06
當創作變成寂靜的回音,還有什麼能撐住我們繼續寫下去? 這是一場關於存在感的尋回,也是一封寫給深夜的自我對話。 不是為了被看見,而是為了先好好看見自己。
Thumbnail
2025/08/06
當創作變成寂靜的回音,還有什麼能撐住我們繼續寫下去? 這是一場關於存在感的尋回,也是一封寫給深夜的自我對話。 不是為了被看見,而是為了先好好看見自己。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親情是我們在不和階的成長環境中極力想擺脫的束縛,卻也是永遠無法掙脫的枷鎖。父母有他們的成長歷程,在他們成長的環境裡感受及學習何謂「愛」。再以他們認為「正確」的方式給予。 也許並不符合我們的需求和期待,卻也是他們僅有及學習到的「愛的方式」。 長大後我們建立自己的家庭,進入親密關係中。如果沒有重新檢
Thumbnail
家人的語言暴力可能是導致創傷的原因之一,長期下來讓人產生「活得好累」的感受。另一個讓人「活得好累」的原因是,從小就得學會如何當「好孩子」,長大後卻依然如此。本文列舉了好孩子常見的行為和人際關係變得輕鬆的心法。作者還分享了「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抽書活動的詳情。
Thumbnail
家人的語言暴力可能是導致創傷的原因之一,長期下來讓人產生「活得好累」的感受。另一個讓人「活得好累」的原因是,從小就得學會如何當「好孩子」,長大後卻依然如此。本文列舉了好孩子常見的行為和人際關係變得輕鬆的心法。作者還分享了「從今以後,我只為自己呼吸」抽書活動的詳情。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承認自己是個壞掉的孩子,大人總是希望著下一代可以過得好,或者可以超越他們,有時候會常常聽到他們給予我們各種建議,當有一天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時,卻又會被批判或者溝通很難達成共識,明明是想要在父母心中獲得信任,但似乎只有感受到被指教,所以得到更多的是不信任的感覺,然後重複這個模式,直到有天開始發現不對勁
Thumbnail
雖然我的原生家庭稱得上圓滿,但我一直都有種心理隔閡,因此我從小時候什麼都不說,經過學習和練習,這幾年比較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但每次遇到衝突時,我的內在小孩就會搶先出現,不被愛、生氣、自卑的情緒就會爆棚噴出,然後就想用攻擊式的方式反擊,像是生氣的頂嘴,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想法。 然而最近我的生活
Thumbnail
雖然我的原生家庭稱得上圓滿,但我一直都有種心理隔閡,因此我從小時候什麼都不說,經過學習和練習,這幾年比較可以表達自己的情緒了,但每次遇到衝突時,我的內在小孩就會搶先出現,不被愛、生氣、自卑的情緒就會爆棚噴出,然後就想用攻擊式的方式反擊,像是生氣的頂嘴,甚至出現一些極端的想法。 然而最近我的生活
Thumbnail
我:「不要再和那些會批評你、指責你、攻擊你的人相處了!」 學生:「這樣的話,我就不能和我爸、我媽、我的兄弟姐妹相處了耶!」
Thumbnail
我:「不要再和那些會批評你、指責你、攻擊你的人相處了!」 學生:「這樣的話,我就不能和我爸、我媽、我的兄弟姐妹相處了耶!」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療癒童年。" 依附關係,分為四種「安全依附」「焦慮依附 」「逃避依附」「混亂依附」,記得「自我覺察」,與自我對話,和自己和解;論自我分化-父母何時與孩子分房睡,避免女孩長大產生依賴性,男孩產生戀母情結,訓練孩子自我分化,培養獨立自主性。
Thumbnail
有沒有曾經因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而感到被冒犯,或者在情緒激動的時候用傷人的言辭冒犯他人,隨後深感懊悔。然而,往往在類似的情境中,人們經常習慣性地重蹈覆轍,再次使用可能傷害他人的措辭。
Thumbnail
有沒有曾經因別人不經意的一句話而感到被冒犯,或者在情緒激動的時候用傷人的言辭冒犯他人,隨後深感懊悔。然而,往往在類似的情境中,人們經常習慣性地重蹈覆轍,再次使用可能傷害他人的措辭。
Thumbnail
這是我探索內在小孩-回顧童年生活系列的第三篇,繼續分享給各位: 🟡 寶劍侍者(學習、思考、表達、溝通) 在高中以前都算是資優生,在眾人眼中是個自動自發的乖乖牌,爸媽也會灌輸我學生最重要的就是讀書(導致在金錢、生活或其他方面都是小白),我也表現不錯。前面提到,我很需要外在的認同,因為
Thumbnail
這是我探索內在小孩-回顧童年生活系列的第三篇,繼續分享給各位: 🟡 寶劍侍者(學習、思考、表達、溝通) 在高中以前都算是資優生,在眾人眼中是個自動自發的乖乖牌,爸媽也會灌輸我學生最重要的就是讀書(導致在金錢、生活或其他方面都是小白),我也表現不錯。前面提到,我很需要外在的認同,因為
Thumbnail
前情提要請看上一篇,這篇我繼續來細數我的童年生活,希望這樣探索和挖掘的方式能對你療癒自己的內在小孩有所啟發: 🔵 情緒侍者(潛意識、情緒、感情) 我媽是個大剌剌、情緒化、強勢的人,所以很難和她說心事。國中交了第一任男友,在剛開始交往的寒假,因為見不到面,我就每天寫一封信給他,想等到
Thumbnail
前情提要請看上一篇,這篇我繼續來細數我的童年生活,希望這樣探索和挖掘的方式能對你療癒自己的內在小孩有所啟發: 🔵 情緒侍者(潛意識、情緒、感情) 我媽是個大剌剌、情緒化、強勢的人,所以很難和她說心事。國中交了第一任男友,在剛開始交往的寒假,因為見不到面,我就每天寫一封信給他,想等到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
Thumbnail
「我都是為你好」這句話看似表達關懷,實則會傷人,最常出現在親子關係中。父母若時常在叮嚀孩子或給孩子建議後,加上一句:「我是為你好」時,往往令孩子感到窒息。 「我是為你好」這句話背後傳遞的訊息常是:「你不懂, 我比你懂有經驗,你要聽我的」,這會讓一個準備獨立的孩子,感覺到被否定。然而,這句話背後,常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