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挑戰,卻不敢跨出那一步」該怎麼辦呢? 分享一個協助你跨出恐懼的那一步的好方法。

「我們最害怕做的事,往往就是我們最需要去做的事。」
《一週工作四小時》Tim Ferriss
害怕失敗,絕對是人類正常的行為表現,畢竟天生就能勇敢面對挑戰,面對挫折的人少之又少,不過,逃避絕對不會解決問題。
身為一個遊戲人,不斷推廣遊戲化的概念的講師,面對挑戰就是我們的日常。
面對困難與挑戰,底層邏輯就是把大的切小,拆解問題,一一擊破。

把問題想像成一塊牛排,我們要怎麼吃一塊牛排呢??

當然就是用刀子,把牛排切成一小口一小口的程度,才能吃完牛排吧~
(應該沒人把整塊牛排直接塞進嘴裡吧XDDD)
問題解決的方法也是一樣的!
一旦問題被切小單位了,處理起來的難度自然大幅降低,
接著來一步一步的拆解,把問題切小的步驟:
Fear-setting 恐懼設定法的五步驟
1.定義最糟情況:
問自己:「如果我做這件事,最糟糕會發生什麼?
具體寫下來,會出現的「最壞結果」,而不是模糊的恐懼。(模糊的恐懼才是最可怕的)
寫下來,就是把恐懼具體化,並從腦袋裡丟出來!
另一個好處,就是幫助大腦定錨,知道最差的狀況是什麼,身體也就能做出反應了。
2.思考如何預防:
大腦的思考,需要一個明確的標的,搭配提問就很容易能夠啟動思考的開關。
這時候只要問自己:「有什麼方法可以降低最糟情況發生的機率?」
大腦就會開始工作,從過往經驗或可用的手段中,找到可行的防範措施。(有具體問題就會開始找方法)
3.設計補救方案:
萬一發生了,有什麼應變的方式。
問自己:「如果最糟真的發生了,我要怎麼挽回或修正?」
讓大腦先預想過可能的情境,先在腦中或紙上走一遍流程,把危機轉換成可控、可修復的狀況。(有方法就比較不會慌張、不怕了)
4.評估可能的損失:
如果有做過上述的動作,預想最糟的情況的話,就會發現,
大多數時候,真正的損失並沒有想像中大。
(常常都不是真的痛,而是怕痛)
把可能發生的情況、損失,盤點一下,可以有效的協助你勇敢面對風險!
5.比較行動 vs. 不行動的代價:
問自己:「如果什麼都不做,一年後、三年後、十年後會怎樣?」
很多時候,真正的風險在於「不改變」。
想起一個很有名的廣告詞,「不做不會怎樣,做了很不一樣」
與其在腦中小劇場,真的不如把想法寫下來!
寫出來,就可以勇敢面對挑戰了。

1.定義最糟的情況→2.預想該怎麼處理→3.設計補救措施→4.評估可能的損失→5.做與不做的差異!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