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閱讀《高效偷懶》時看到一個時間管理的概念:時間箱(timeboxing)
其核心思想是:將工作任務分配到「固定的時間段」內,
並在時間到時停止工作,無論任務是否完成。
==
這跟我平常使用的【Google行事曆時間管理】的方法不謀而合。
我用了快20年的時間管理方法,原來就是時間箱,真巧!
時間箱的三大好處
★最棒的好處:視覺化+照表操課,過程完全不需要思考!降低大腦決策的負擔。
★第二個好處:Google行事曆,可以隨意調整區間+設定顏色。
透過顏色設定,秒懂現在的任務是「工作」「會議」「外出」「休閒」「運動」「me time」
★第三個好處:直接搭配PDCA,過程中可以直接驗證多少時間可以完成多少事。
直接的回饋感超棒
==
■ 時間箱工作法的基本步驟:
1. 設定時間箱:
將一天或一週的時間劃分為多個固定長度的時間段,例如30分鐘、60分鐘等。
2. 分配任務:
將待辦事項分配到特定的時間箱中,並為每個任務設定明確的開始和結束時間。
3. 專注執行:
在設定的時間段內,全神貫注地完成任務,避免分心和拖延。
4. 評估結果:
時間到後,評估任務完成情況,
如果未完成,則考慮削減任務、調整時間或將其移至下一個時間箱。
5. 調整計畫:
根據評估結果,對時間盒和任務進行調整和優化,以提高工作效率。
==
執行的重點「先規劃,再根據體感的時間調整」
重點不要放在完成!不要放在完成!不要放在完成!
沒做完,就沒做完,明天再補上。
關鍵是在固定時間的集中力。
時間是僅次於專注力的稀缺資源,
常常覺得時間不夠用,就要思考自己的時間怎麼用。
最後再分享2個小密技,
■ 切換執行不同事情,也能提高生產力:
休息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做些與平常工作不相關的事情。
解放一下你的大腦,暫時脫離專注工作模式,打個遊戲、運動一下、組裝模型等等,都好
■ 每天集中一件事情的時間是4小時,超過就容易疲勞喔:
安排時間箱,如果有超過4小時,可以切個段落,切換一下心情
就算都是工作,安排做簡報、聯絡客戶、整理流程、跑一下外務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