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什麼一直想要把遊戲帶進課堂?因為我相信——它能改變一個人的思維方式
很多人應該會有這樣的疑慮:
「你為什麼要教到各地教遊戲設計?是想培養更多遊戲設計師嗎?」
「你課堂上怎麼老是讓學生玩桌遊,這樣真的有用嗎?」
我在學校教遊戲設計,不是為了讓他們變成遊戲設計師;(遊戲設計師才沒那麼容易當)
我讓學生玩桌遊,也不是單純為了好玩打發時間。

我做這一切,只是因為我相信
遊戲,是一種自帶回饋系統的學習方式; 遊戲設計,是一種能訓練人真正思考的過程;
而桌遊,剛好是讓人學會這兩者的絕佳載體。

2020年開始,我帶領了兩門以「桌遊體驗」與「桌遊設計」為核心的課程。
表面上,它們好像是輕鬆的選修課、好玩的活動課,但實際上,每一個活動背後都藏著我精心設計的學習引導。以下這五個面向,是我心中最深刻的信念,也是在課堂上不斷偷偷「置入」的關鍵能力。
一、練習閱讀與理解:在玩樂中練回專注力
你可能也觀察到了,現在的年輕世代伴隨著3C產品長大,從小滑手機、看短影音,長文不看、說明不讀,導致他們的閱讀與理解能力普遍下滑。這不只是考試分數的問題,而是一種與世界互動的基本能力正在慢慢流失。
而桌遊這個看似傳統的娛樂方式,正好提供一個「自然閱讀」的契機。遊戲規則書不只是用來「知道怎麼玩」,它其實是一種抽象邏輯、概念架構的轉譯訓練。所以我在課堂上絕不會直接講解規則,而是讓學生自己讀規則書、理解流程。因為這個過程,比任何考試準備都更真實,也更接近未來他們在社會上需要面對的複雜資訊。
二、練習表達與溝通:讓「講清楚」變成本能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年輕人其實不太會說話?
不是字彙少、語言能力差,而是「不敢說」「不想說」,甚至不知道怎麼清楚地說。
或許是因為從小活在網路評價壓力中,怕說錯話就被放大檢討,所以選擇沉默。
但越不講話,就越不會講話。
在遊戲中,我設計了一個「反轉角色」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教學遊戲給別人玩。
你得先理解規則、重新整理邏輯,然後想辦法說清楚、讓對方聽懂、玩得下去。這不僅是語言表達能力的鍛鍊,更是一種組織複雜資訊、建立敘述邏輯的極佳實戰機會。
三、練習真正的思考:讓大腦動起來,不是「做對題目」而已
我們常以為會考試就是會思考,但這兩者其實不一定劃上等號。
考試是一種「技巧」,只要熟悉題型、掌握技巧,多半能拿到不錯的分數。但這種能力未必能解決生活中真正的問題。
而桌遊中的思考不同。它是動態的、情境的、目的導向的。你要解讀局勢、推理對手行為、評估風險、權衡得失。這些思維過程,比起一題一題刷題庫練習考古題,更接近未來職場與人生的真實情境。
所以我不會跟你說「玩桌遊會讓成績變好」,但我敢說:
「願意認真玩的人,大多比一般人更懂得『為什麼而思考』,更有策略地解決問題。」
四、練習組織思路:拆解、設計、說清楚的能力都來自這裡
你有沒有試過要把腦中的複雜想法講出來,卻卡住講不清?這是一種「思路組織」的問題,而設計遊戲,正好是個極好的訓練場。
設計一個遊戲,不只是想出「好玩的點子」,還要設想規則、流程、平衡、目標,甚至玩家的行為模式。而這一切,必須用簡潔明確的語言傳達出去,不然別人根本玩不起來。設計遊戲的過程,就是在練習把腦袋裡混亂的資訊,變成一套可以運作的邏輯結構。
更重要的是,每一次測試都會帶來反饋——這些反饋會挑戰你原本的設計假設,讓你不斷修正、調整,最後打造出一個能真正運作的作品。這其實就是「提案」的最小型練習,是「從想法到行動」的落地過程。
五、練習跨領域整合:學會與不同專業的人對話
設計一個完整的遊戲,不只是規則對了就好。它還包含了介面設計、圖像引導、配件製作、甚至材質選擇、包裝設計、若是轉成數位版本,還有介面操作、程式結構、音效動畫…這完全是一個跨領域合作的大工程。
就像拍一部電影,需要編劇、導演、美術、後製、演員,遊戲設計也是一種整合型藝術。而你會發現:當你要與其他專業的人合作時,你不僅要清楚表達自己,也要試著理解對方的語言與邏輯。這就是跨領域合作最重要的核心能力:同理、理解、溝通與整合。
我一直在做的,其實是「讓學習變成一件熱血的事」
回到開頭的問題:「你為什麼教遊戲設計?」
我想說,我其實教的是:如何更有效地學習、思考、表達、溝通與合作。

遊戲與設計,只是我選擇的媒介。桌遊與課程,只是我傳遞信念的載體。

我無法保證每個學生都能完全接收,但我相信這些種子會慢慢發芽。每一次上課,我都會偷偷置入一點點訊息,也許哪一天,他們在人生某個轉彎處,就會突然懂了。這份信念,沒有業績指標、沒有標準答案,但我會一直做下去。
因為我覺得這樣真的很熱血,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