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去上防災士課程
上週末,我去上了兩天的「防災士課程」。一開始我以為會像一般講座一樣只是聽課學習,沒想到內容紮實,還包含急救、防災社區組織、模擬演練,還有實作和筆試測驗。課程裡老師提醒我們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在台灣,地震、颱風、水災甚至戰爭風險,都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在擔心「萬一發生怎麼辦」之餘,也可以先練習「發生之前要做什麼準備?發生之後我可以如何活下去?」。防災不是為了加重焦慮,而是為了讓我們多一份心安,也多一些度過危機的把握。「無需恐慌,但要學會管理風險。」
什麼是防災士?
經調查發現大規模災害中,生還者有七成是自救,二成是互助,最後一成才是公部門救助。因而「防災士」制度於 2018 年(民國 107 年)正式在台灣推動,主要目的是強化社區與民眾的自主防災能力,讓更多人具備面對地震、颱風等大規模災害的知識與行動力。其概念源自日本防災士制度,以「自助、互助、共助」為核心精神。
防災士需參與由內政部規範的專業培訓與考核,內容涵蓋防災知識、急救技能、社區動員與風險管理等,增進整體地區的防災韌性。目前,全台各地已逐步推廣防災士培訓,期望能在災害發生前,就建立一張由在地民眾組成的「安全防護網」。
內容參考內政部消防署網站:https://rtp.nfa.gov.tw/dp/intro
從有防災意識開始
在講到如何救助別人之前,老師特別強調:
防災的第一步是保護好自己。
大多數災害發生的黃金時間裡,往往需要「自救與互救」,專業救援部隊常需要三天以上才能到達。因此能事前了解自己所在地區的潛在災害,事先累積防災準備,災難發生時保護好自己,就有很高的機會降低損傷,增加生存空間,也才能救助心愛的家人朋友們。
老師提醒很多人在災害中受傷,並不全然是因為災害本身,而是因為「沒有防災準備」。像是地震中,很多人受傷的原因不是房子整棟倒塌,而是因為家具沒有固定,或是玻璃碎裂造成割傷。這些,其實是可以事先預防,降低風險。我們不能左右地震會不會發生,但我們可以選擇是否提前做好準備。

地震防災的關鍵準備
地震是台灣最常見、也最無法預測的災害之一。關於地震防災,有兩個原則:
一、固定
- 大型家具固定在牆面或撐到天花板避免倒塌
- 會移動的桌椅、家具加上防滑墊,避免地震時滑動
- 固定瓦斯桶避免地震傾倒外洩
- 玻璃加裝防爆貼
- 逃生路線保持暢通
二、避難包
- 準備能支撐 3 天生活的物資(食物、水、藥品、簡易保暖用品)
- 放在「容易帶走」的位置,而不是收在衣櫃深處
- 避難包是用來「離開房子時帶走的東西」,不是用來受困時取用的
上課時我們看了好多部地震當下的錄影畫面,倒塌的櫃子,飛走的影印機,大片掉落的天花板,讓我冷汗直冒,一想到我房間裡床旁邊就是衣櫥,如果地震時倒下,我又剛好在床上睡覺會直接被壓扁,因此上完課後我決定把它挪到倒下時和床平行的位置,降低風險。
三分鐘防災小練習
如果你看完覺得「有點想做卻不知從何開始」,推薦你可以從下面三件事開始:
- 尋找住處、上班地點附近的避難場所:搜尋縣市名稱+防災地圖就可以找到囉!
- 檢查房間家具擺設:是否有壓到床或逃生路線的風險?
- 準備床邊小物:床邊放一瓶 1800cc 水 + 一個哨子,如果真的遇到地震受困,有三天飲水可以存活與用哨子向外求救。
結語:防災事,從你我開始
防災是為了離災,而平安無事是每個人的願望,因此我們從日常生活中累積防災意識與準備,能讓我們在面對災難時不至於束手無策。歡迎留言告訴我你想從哪件事開始?或者你也為防災做了什麼準備呢?如果你接下來想了解更多,無論是關於颱風火災的預防,或是止血急救的步驟,都歡迎追蹤和留言告訴我喔~!
你喜歡這樣的文章內容嗎?
歡迎追蹤我,也歡迎按 ❤️留言讓我知道!
我會繼續創作更多內容喔~
追蹤自在生新文發布有通知!
現在就加入沙龍自在生的創作者基地,讓我們一起自在生活、自由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