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習慣這回事,不只藏在行為裡,也藏在你的「吃法」裡。
上一篇我們聊到,明明吃進的熱量不多,卻感覺很飽;而有時明明吃很多,卻渾然不覺。原來,我們的「飽足感」不單由胃決定,更多時候,是眼睛在指揮。
這一篇,我們換個角度告訴你。
如果眼睛與環境能讓我們「不知不覺吃得更多」,那我們也能反向操作:透過一點點設計,讓自己「不知不覺吃得更少」。常見的減重方法經常是要大家控制熱量的攝取(節食)或者只吃某些特定類型的食物(像是低碳或者生酮飲食),這些方法當然有它的功效,然而多數人也因為這些飲食法造成的剝奪感而放棄。
以下的做法,是出自一本叫做瞎吃的書籍,這個計畫是透過每天減少100-200大卡的熱量讓身體沒有察覺巨大的改變下,透過一些「讓你不知不覺做出更好選擇」的場景設計,慢慢地減輕體重。

每次伸手進洋芋片袋時,一口接一口,是習慣驅動,而不是身體的需求
👩💻【在辦公室或家裡】當你嘴饞時……
✅ 說出來,就能拉住自己:
你不是真的餓,只是嘴饞。不妨試試看大聲說:「我現在不餓,但我就是想吃東西。」光是把慾望說出口,就可能阻止自己自動放進嘴裡的那一刻。
✅ 慢慢吃,讓嘴巴發現你還活著:
一小口、一小口地吃,留心口感、味道、溫度。這是「有意識地吃」,不只比較享受,還能讓你在吃比較少的時候就有滿足感。
✅ 零食不是擺飾,請讓它消失:
把不健康的零食收起來、換成水果,甚至直接「繞開」會遇見它的路線。
✅ 製造一點小麻煩:
拿個盤子裝零食,吃完還得洗,會讓你多一道猶豫。或是選用小包裝、一份一份提供,也會自動多一道「停頓點」。
🏠【在家用餐時】
✅ 改變器皿,改變視覺分量感:
換上小餐盤、細長杯子,就是在善用「德柏夫錯覺」讓自己看起來吃很多、實際吃更少。
✅ 讓「放縱」變得麻煩一點:
高熱量食物裝盤後放回廚房,不要讓自己可以輕易加菜。用水果代替甜點,也是一種讓「健康更順手」的行為設計。
✅ 吃慢一點,讓大腦有時間通知你飽了:
放輕音樂、選擇當最後一個開動的人、或是努力吃得比別人慢,都是給自己一個「不急著結束這餐」的機會。
✅ 多樣化不等於多幸福:
桌上食物越多樣,越會刺激你多吃。嘗試簡化菜色、在盤中刻意留下一些食物,也是一種不費力的減量法。
🍽️【與朋友外食時】
✅ 預先決定吃多少:
還沒開動前,先決定吃幾成飽、或請店員幫你把一半主餐先打包。這樣「後來」就不會被現場氣氛推著走。
✅ 讓視覺幫你踩煞車:
吃完的骨頭、包裝、餐渣不要急著收,讓自己「看見」吃過多少,就會多一點自制力。
✅ 位置跟誰坐也會影響你吃多少:
坐在吃得慢、吃得少的人身邊,你會自動變得不那麼貪心。這是社會模仿的力量。
✅ 選項變少,選擇更好:
飲料、開胃菜、甜點只能選兩種。或是乾脆合點一道甜點,一起享受入口的那一刻,不必一人吃完一整份。
🤔 小改變,真的有效嗎?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想:「這些方法,跟市面上的減肥計畫差太多了吧?真的會有用嗎?」
這個反應很自然。
市面上很多計畫都主打快速成效:從一天攝取2000大卡驟降到1000大卡,一兩週就能看見體重下滑。但你也知道,這樣的做法很難持續,因為身體會反撲。你會覺得餓、覺得累、無法專心、開始暴食……最後放棄。
但如果我們每天只少吃100~200大卡,身體其實察覺不到。你不會餓、不會沒精神,也不需要自我拷問。這些細微的減少,看起來沒什麼,一年累積下來,就是 6~7 公斤的減重。
不是靠狠,而是靠久。不是靠痛苦,而是靠不知不覺。
這也是我們習慣養成系列想傳遞的精神。
🧠 結語:習慣是吃法,不是吃什麼
當我們談「少吃」,往往想到的是「我不能吃這個」、「我要少吃那個」,但真正影響長期結果的,其實是你「怎麼吃」。
改變吃飯的速度、份量的呈現、與誰一起吃、吃的順序、看到的東西...這些習慣微調,會逐漸建立一種「不需要強忍」的飲食模式。
我們不是要你放棄美食,而是設計出「讓你吃得剛剛好」的環境與節奏。
🍽️ 小習慣練習
如果你想嘗試這個方法,我建議你從上面選三個你願意試試的小事,例如:
- 把零食收進看不見的地方,改成擺放水果
- 使用小餐盤裝食物
- 加零食分裝成小包裝,一次只吃一份
並把它寫下來,每日檢查自己有沒有做到,做到就打勾
設計環境,不等於失去自由。相反地,它是讓你「更像你想成為的自己」的方式。讓你的胃、眼睛、大腦,通通都變成你這一邊的夥伴。

當健康與慾望同桌,我們能不能學會選擇對自己有幫助的那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