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是怎麼去上班的呢?
是開車?走路?還是像我一樣搭乘大眾交通運輸?相信你跟我一樣在出門前肯定想都沒想過,那很正常,因為這正是「行的習慣」默默運作的證明。
我在上一篇跟大家介紹到工作的習慣,但其實我們在每天出門工作前還有個根深蒂固的習慣,你發現了嗎?就是怎麼移動、怎麼走到一個地方。

每天搭車通勤,是最日常不過的行動。這些「怎麼走」、「怎麼到」,其實早已變成我們下意識的習慣模式
🛞 習慣自動化與心智表徵:從第一次開車開始
還記得你第一次拿到駕照開車上路的樣子嗎?我猜大多數人跟我一樣小心翼翼、左顧右盼,滿腦子都是「打燈、看後照鏡、抓剎車時機」。 但隨著經驗累積,你的注意力會開始鬆開,不再每一步都要想,變成習慣性地開車。
那不是你變懶,是心智表徵悄悄成形了。
還記得你第一次開車上路的樣子嗎? 我猜大多數人跟我一樣小心翼翼、左顧右盼,滿腦子都是「打燈、看後照鏡、抓剎車時機」。 但隨著經驗累積,你的注意力會開始鬆開,不再每一步都要想。 那不是你變懶,是心智表徵悄悄成形了。
心智表徵(mental representation),出自「刻意練習」一書,是一種大腦替資訊「建檔」的方式。 像是職業棋手掃一眼棋盤,腦中已經看到三步後的局勢; 又像是你每天開車走同一條路時,聽著音樂也不會走錯。 你會覺得「不需思考」,其實是你大腦已經建好一套反射式的行動模型,省力做選擇。
⚠️ 習慣雖省力也可能藏風險:自動化的兩面性
研究顯示,有一半的開車事故都發生在離家8公里內的區域。 不是因為那裡危險,而是大腦太熟悉了,開始關機。 當你進入熟悉區域,身體自動啟動,但意識卻容易鬆懈,這就是自動化行為的兩面性。
🔍 隧道效應:當習慣限制了選擇
一項針對荷蘭大學生的研究發現, 當被問到要怎麼前往一個不熟悉的地點時,習慣騎腳踏車的學生只會查看與騎車有關的資訊; 而不常騎車的學生,則會比較不同交通方式後再做選擇。
這就是隧道效應(tunneling effect): 當我們已有習慣模式,大腦會自動屏蔽掉其他可能性,省下決策力氣,卻也關掉了「重新思考」的能力。
🧬 行動習慣的養成:從家庭影響到個人選擇
行的習慣,常常從小開始。像我從小就靠雙腳與公車上學,長大後即使經濟能力允許, 我仍然會下意識優先選擇搭大眾運輸、安排路線,而不是買車。
如果你來自一個「去哪都開車」的家庭,開車很可能也會變成你預設的行動模式。 這些無聲的習慣,默默影響我們怎麼選擇、怎麼生活。
🔧 想改變行的習慣?環境設計比意志力更關鍵
許多國家曾試著改變這種高度自動化的選擇,其困難的地方在於要在大家自動上車前必須刻意的選擇其他交通選項,透過環境改造也許能幫點忙。像是發放免費公車卡、建設完善的自行車道、限制停車空間等等, 讓人們在重新選擇時,能「很容易地做出不同的決定」。
而這也是我們在破除既有習慣時經常使用的練習:
- 把你想要採取的行為放在最順手的選項上
- 替某些行為設定一個新的「預設條件」
- 把原本自動化的動作稍微「拆開來」,重新感受它的每一步
🚶♂️行的習慣,其實一路陪著我們長大
我回想自己的「行動歷史」,才發現, 每個階段的交通方式,其實也標記著我不同的人生狀態。
國小的我每天走路上學,背著書包走在熟悉的街道上, 國中後開始騎腳踏車; 到了高中,開始早起搭著每天搖搖晃晃的客運專車; 大學之後,騎著腳踏車在校園裡不同教室間移動。到了工作,騎摩托車、搭捷運、搭公車也都經歷過。
寫這篇文章也讓我回憶起當初伴隨不同交通方式生活的日子,像是早起在公車亭等車的時光,也曾跟同學刻意去搭女中的客運。 行的習慣,不只是為了移動, 它像一條條被反覆踏出的路,默默陪著我們走過人生的不同階段。
你現在每天的交通方式,是怎麼養成的? 留言告訴我你自己的「行動記憶」吧👇 也許你會和我一樣發現,那不是只是移動,更是一段段人生經驗的座標。

每個人生階段的交通工具,其實也默默記錄著我們如何長大、如何選擇、如何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