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小時候一定聽過這些話:
- 「你看看人家誰誰誰,功課多好!」
- 「隔壁小孩會鋼琴,你怎麼只會打電動?」
- 「人家都考上醫科,你呢?」
在亞洲的家庭裡,孩子最怕的不是考不好,而是成績單一打開,父母眼神閃過失望,接著吐出那句殺傷力最大的比較。
「別人家的小孩」就像一個永遠不會輸的神祕人物——他總是第一名,什麼才藝都會,功課永遠滿分,還孝順懂事。
而我們,只能活在他的陰影裡,永遠被提醒「你不夠好」。
為什麼父母總愛比較?
說穿了,問題從來不是孩子。
比較的背後,其實是父母自己的恐懼。
他們怕輸、不安、焦慮,卻不願承認,只好把鞭子甩在孩子身上。
「你看人家都做得到,你為什麼不行?」
這句話,聽起來好像在激勵,其實只是把自己的未完成夢想丟到孩子身上。
在這種邏輯下,孩子不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個體,而是父母面子的延伸——一張成績單、一個學校的名字、一個能用來炫耀的頭銜。
真實場景:那一刻的心碎
想像一下:
你數學考了 85 分,本來很開心,因為這是你熬夜苦讀換來的成果。
但一回家,迎面而來的是那句熟悉的冷水:
「人家都 95 分,你怎麼才 85?」
還沒等你開口,補刀馬上到來:
「剩下的 15 分去哪裡了?這麼簡單也會錯?你到底在想什麼?」
所有努力瞬間蒸發,只剩羞恥和自卑。
再換個場景:
放榜那天,你考上一所不錯的大學,滿心期待跑回家報喜。
父母卻冷冷說:「隔壁小孩考上醫科,你只考上這裡?」
接著是清算與指責:
「我花這麼多錢讓你補習,你補到哪裡去?」
「你知不知道我養你有多辛苦?」
那一刻,你的喜悅瞬間被掐死。
你突然明白,在他們眼裡,你的努力從來不算數。
長期的後果
1. 自卑,變成了習慣
那些從小聽來的比較,最後變成腦中自帶的批判聲音。
長大後,即使沒有人責備,我們也會問自己:
「是不是我還是不夠好?」
2. 完美主義與焦慮
因為太怕輸、太怕被笑,所以凡事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
可是這種「不准失敗」的壓力,往往把人推到臨界點,
崩潰的不是能力,而是那份永遠懸著的心。
3. 討好,成了一種生存方式
我們拚命迎合,拚命努力,只為換來一點點肯定。
每做一件事,都會想:「主管會喜歡嗎?同事會認同嗎?」
可是再怎麼努力,那份焦慮總是填不滿。
4. 人際關係的扭曲
被比較長大的孩子,很容易在朋友成功時感到酸澀。
因為那意味著「自己又輸了」。
我們變得很難真心替別人開心,更難誠實地欣賞自己。
反思:誰才是真正的「小孩」?
長大後我才明白,最可怕的不是「別人家的小孩」,而是父母從來不懂得欣賞「自己的小孩」。
比較,不會讓孩子更好,只會讓孩子懷疑自己、否定自己,甚至一輩子學不會愛自己。
真正的支持,不是用別人的成就來壓迫,而是能對孩子說:
「你已經很努力了,我以你為榮。」
一點啟發
在《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寫到:
「我們自己的課題,是我們自己的事情;別人怎麼想,那是別人的課題。」
這句話,讓我學會了把眼光抽離——
別人怎麼看我,那不再是我的責任。
我只需要專注在「我自己想要過的生活」。
留給你的問題
- 你小時候最常被拿去和誰比較?
- 那個「別人家的小孩」現在還在你腦海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