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日誌記錄思考】
總是在別人說話的時候,用自己的理解去判讀,根本就聽不進去,這是一種慣性,也是一種心態。人常常不是真的在聽,而是在等著自己想說的話能不能接上去。
嘴巴沒講,但腦子裡已經替對方下了註解,於是聽到的就不是對方說的,而是自己想像出來的。這樣的習慣,讓人對話變得很困難,對方想表達的重點,可能完全沒有進到耳裡。反而是依照自己的立場,去套用過去的經驗,最後得到一個與事實差距很大的理解。於是誤會產生,爭執跟著出現,看似溝通,其實沒有真正溝通。
有些人自認腦筋快,覺得自己能抓住重點,不必細聽,但事實上,急著判斷,等於把自己關在框架裡。判斷越快,錯誤也就越快,聽不進去,並不是聽力的問題,而是心裡已經塞滿了自己的想法,空間不在,聲音也就進不來。
很多時候,別人講的不是道理,而是心情,若一味用自己的理解去拆解,就會把情感壓縮成資訊。這樣不但失去對方真正要傳達的意思,也讓彼此的距離更遠。因為對方不是要你解釋,而是要你聽見,能聽見,才算是一種理解。
要聽進去,需要把自己的聲音先放下,不要急著給答案,不要急著套入自己熟悉的模式。先讓對方把話說完,讓語氣、語調和停頓都能完整落下,慢一點,耐心一點,才可能接觸到真正的內容,這樣的聽,才不是表面,而是實在。
當能夠聽進去,就會發現,很多事情原本不必爭,因為誤會減少了,情緒也不需要浪費。聽清楚了,心自然明白,也比較少掉無謂的猜測,懂得聽的人,反而說得更準確。這不是因為他更會講,而是因為他先聽懂了。
要改掉這種「用自己的理解判斷」的毛病,不是一時就能做到,需要提醒自己,對話不是辯論,不需要立刻找出對錯。
只要願意退一步,讓耳朵真正打開,就能一步一步練習,到最後,聽得多了,理解也自然會變深,彼此的交流才有真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