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名餐廳的皎白筍沙拉
這些日子我開始做菜,用好的食材,學習做自己想吃的菜。
每天必定有蛋、糙米或五穀米、深綠色蔬菜、白肉、低 GI 水果。一開始先是從簡單的燙青菜煎蛋滷豆乾蒸雞肉開始,最新嘗試的作品是三杯雞,雖然鹹淡拿捏還有待改進,但下廚者本人倒是津津有味,也很期待家人品嚐。
飲食成為我照顧自己身體和心靈的方式。而我們所攝取的每份食物,如果仔細觀察用餐完後身體的反應或對某些食物的渴望, 就可以發現自己生活中有哪些地方不夠平衡。用食物和身體連線
最近在看鬼滅之刃(是說鬼滅實在很好哭,為避免哭太兇眼睛腫出門不便,我都是睡前看一點點),其中有一個橋段是炭治郎想起善逸跟他說雷之呼吸的技巧跟肌肉的運用很有關係。
飲食也是一樣。我們的身體是我們選擇的食物所堆砌起來的,而這堆砌的過程也與心靈息息相關。飲食的順序、食材的搭配、烹調的方式,只要稍微有一點點改變,身體的回饋也會不同。
休養期間,由於我必須攝取足夠營養好讓身體自我修復,我只使用低油烹飪或新鮮食材,並避開會加重治療副作用的作法。我開始可以感受到身體對食物的回饋,而我對「食材的本味」也變得極其敏感。
譬如說,我現在已經吃不下醃漬或熟成 / 風乾過的肉品,譬如一夜干。我以前極其愛吃一夜干,但現在我只感受到一股奇妙的「陳舊」味,不僅完全吞不下去不說,還會讓我立刻渴望起以新鮮海魚烹調後的自然鮮甜味。
又譬如說,我對甜辣鹹等重口味的料理,或者是烹調手續複雜的料理開始失去興趣。例如前二週和朋友去了一家燈光美氣氛佳的餐廳,其中有道鹹蛋皎白筍沙拉,可以感覺得出廚師在設計這道菜時費盡心思,但我在品嚐的同時,卻忍不住渴望能嚐出每道食材的本味。例如是橄欖油的香氣、皎白筍的甜味、萵苣葉的清脆、或是油香的鹹蛋黃滋味⋯⋯
我的味蕾正在渴望著一種「單純」。不只如此,這是我身體的渴望,也是我生活的渴望。
之前上班的時候,每每結束工作,最喜歡的就是去吃一道「夠味」的晚餐來犒賞自己。而那「夠味」的程度必須重拳出擊的,麻辣鍋、燒烤、牛肉麵、熱炒⋯⋯。彷彿不夠「重拳」初級的料理,就不足以把我從工作模式中關機,就不夠爽快。然而這種味蕾上的爽快,對身體和心靈只有發洩掉垃圾的效果,卻沒有滋養的效果。
如果只搬走土壤不需要的東西,而不滋養它,土壤一樣很難肥沃起來。
If something can rise, something must fall.
借用釋恆義在採訪中說的一段話 " If there's happiness, there is sadness. If something can rise, something must fall." 現代人在飲食上短暫的放縱後,隔天繼續回到壓力鍋裡煎熬,等著下班後另一個放縱。這樣在高低潮間循環往復,對心靈和身體都很傷,而這些傷痕一開始總是很微小,等到我們發現想要治療,就必須經歷痛苦。
那麼,尋求能讓身體「平靜」的飲食、能養護「自我」的飲食,便是最佳解。這些飲食帶來的不只是味蕾的滋養,也是身心的滋養。
我現在很喜歡做一件事。
早起,去附近的傳統市場先從頭走到尾,看看今天攤商都進些什麼樣的菜色。
而我最喜歡那些盛產的青菜水果,譬如前陣子試了西洋梨,有一次不小心買到鳳宮菜 / 又稱落葵(其實是看錯了誤以為是芥蘭,還拿來炒牛肉,味道有夠不對),最近則是很喜歡清燙綠色葉菜,加上鹽、酪梨油、大量蒜末,拌勻就是非常美味清爽的料理。
前幾天買了埔里的皎白筍,用大同電鍋蒸熟後再沾點小磨坊的萬用胡椒鹽,皎白筍的鮮甜味實在讓人欲罷不能。蘋果絲瓜削皮加上鮮香菇和薑片丟電鍋,就是一鍋無油煙又鮮美的蔬菜湯。
採買的過程是滋養。
烹調的過程是滋養。
品嚐的過程也是滋養。
人類最擅長的就是化簡為繁,但如果將生活剖開來看一看,越簡單越單純的生活,幸福感才越高。名作《深夜食堂》裡的每個小故事,都蘊藏著現代人對單純幸福的想望。
沒有那麼多高低潮的生活聽來無趣,但卻是最養人。為什麼我們懷念童年那些單純無比的時光,因為,最單純簡單的事情,就足以照亮我們的全世界。
只是我們越來越不相信幸福有簡單的答案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