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岡理論的兩位主要詮釋者:齊澤克與芬克
笛卡兒、康德與黑格爾奠定了現代性中主體與理性的構想,後現代主義雖對此提出批判,但拉岡與傅科等思想家並未完全否定主體。他們認為主體仍具必要性,尤其拉岡從精神分析的角度重新詮釋主體,指出笛卡兒的主體與康德、黑格爾的主體有所不同。在理解拉岡的精神分析理論時,齊澤克與芬克是兩位風格迥異的重要詮釋者。齊澤克擅長以哲學與思辨的方式解讀拉岡,而芬克則聚焦於臨床實務與治療技術。
拉岡的治療方法:從揭露真相到編織新敘事
拉岡的治療方法與佛洛伊德認為的「揭露真相」不同,他重視的是協助個案「編織敘事」。在拉岡看來,任何一套說法都帶有幻見成分,因此我們無法完全擺脫幻見,治療的歷程是從一個幻見過渡到另一個幻見,從一段敘事移轉到另一段敘事。當個案的內心狀態反映在他的語言中,而舊有的語言敘事已無法支撐其內心世界時,分析師的任務便是在這個過渡時期,協助他過渡到新的敘事。因此,拉岡認為分析師扮演的並非「故事的揭露者」而是「故事的修訂者」。
拉岡式的傾聽:形式即內容
在拉岡的精神分析中,傾聽的重點不在於個案所述的「內容」,而是其呈現的「形式」——形式即內容。「形式」包括個案的情緒、語調、節奏、停頓、斷裂、跳接、重複結構以及象徵與隱喻等。這些形式元素也可被視為拉岡理論中的「幻見」或「小對體」。分析師需「看破不說破」,透過微妙的引導讓個案意識到自身敘事中的裂縫,而非直接否定或贊同。拉岡與禪宗
拉岡的分析方式與禪宗啟發弟子的模式有相似之處,兩者皆依賴敏銳的觀察與精準的介入,協助個體突破固有敘事。從拉岡的視角看禪宗,執著可視為一種心理保護機制,雖帶來痛苦,卻也在困境中提供安全感,儘管執著與痛苦可能限制成長,但它們在困難時期為個體提供了心理支撐,因而難以捨棄。破除執著,即意味著突破固有的敘事框架。
在這樣的治療關係中,分析師的角色類似禪師或教練,其核心不在於提供具體答案,而是通過啟發與陪伴,引導個案自行尋找答案。只有這樣,個案才能真正改變其行為與信念。
2025.08.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