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底在跩什麼啊?--誤會,往往不是因為誰在跩
「辦公室走廊,迎面走來不熟的同事,朝他點頭打招呼,對方竟完全沒回應!」
「明明對著他說話,他卻頭也沒抬的做自己的事,到底有沒有在聽?」
你有沒有這種時候——在日常的互動中,遇到這種讓人白眼翻到後腦勺,甚至感覺被冒犯的情況,心裡忍不住靠北:『到底是在跩什麼?』
人際互動的斷裂
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從來不是一句話這麼單純。它其實是一個組合:
- 我說的話(通常帶著情緒與主觀)
- 對方聽到的內容(常常只是一部分)
- 對方怎麼解讀(一樣有著他自己的主觀經驗和假設)
於是,我說出來的話,其實只表達了完整意思的七成;對方只聽進去五成;再加上他的腦袋自動腦補,最後就可能變成一場誤會。
這時候,我們最直覺的反應,就是貼上標籤:「你在跩什麼啊!」
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每個人思考感受都有獨特的模式,學術上也有不同的稱呼,依附理論稱為「內在運作模式」,社會心理學稱為「捷思」。簡單的說,人腦習慣用最快的方式、反射性的去理解別人的行為——也就是拿過去的經驗來套用:
- 如果我曾經常常被忽視,就容易覺得「他回得冷淡」=「他不在乎我」。
- 如果我對權威敏感,就很容易把「語氣簡短」聽成「高高在上」。
- 如果我心裡正在受傷,別人即使是中性反應,我的感受也可能是「輕視」。
換句話說,很多時候,我感覺對方很跩,其實是因為我的內在很敏感。
也可能,他只是累了
當然,不排除有些人真的態度不好。
但更多時候,他可能只是:
- 太累,沒力氣回應。
- 分心在別的事上,心不在焉。
- 習慣簡短回覆,卻不是故意冷漠。
- 可能不知道如何面對他人
如果我們只用「跩」來理解,就會錯過更多元的可能性。
在我帶領團體的經驗中,有一位成員總是不願意參與團體,板著一張毫無表情的臉,當我問他時,他冷淡地說:「板著臉,別人就不會靠近,就不需要做無意義的交談」
簡單的說,那是他的自我保護,但是造成的不愉快,卻因為每個人的不同經驗而有各式各樣,讓我們感受「輕視我」、「討厭我」、「到底在跩什麼!」…
給自己的提醒
下次當你想翻白眼的時候,可以先停一下,試著澄清:
- 「你剛剛回得好簡短,我有點不確定是不是我說錯什麼?」
- 「我聽起來有點像你在不耐煩,是嗎?」
這樣的問句,不是責備,而是給彼此一個說明和調整的空間。
人際關係裡的誤會,常常不是因為誰真的帶著惡意,而是因為我們沒有說清楚、也沒有聽明白。
如果能在心裡多留一個可能性,不急著下結論,我們就少了一次無謂的受傷。
「或許,對方不是在跩,而是需要被理解。」
👉 那你呢?最近有沒有遇到過「覺得對方很跩」,但後來發現只是誤會的經驗?歡迎留言分享。
例如:「傳了一堆訊字,卻只得到一個『嗯』」(這個我會中招!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