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難得有機會到外面演講,結束後遇到一位媽媽,她帶著焦慮的心情來找我聊聊。
她說,自己和先生都快要60歲了,而孩子才將滿18歲。孩子在學校人際互動不佳,似乎有點自閉的傾向;回到家裡,不是打電動,就是在課業上勉強掙扎,甚至差點被退學。身為父母的她,既擔心孩子的學習,也害怕孩子的未來不知該何去何從。
媽媽住在偏遠一點的地區,附近的工作機會有限,很多時候要離開熟悉的生活圈,才能找到更合適的職務。這樣的生活壓力,讓她更焦慮孩子能否獨立,未來是否能有一份穩定的職涯。
在對話中,我聽見媽媽的擔憂,也想到一個重要的提醒:
家庭對一個人的成長與生涯影響極深。
有時,我們出於關心,卻不小心讓支持變成了指責。孩子在需要陪伴與理解時,父母若只回應「不要想太多」「這是你自己的事」,那份孤單與受傷,往往會在心裡留下痕跡。
還記得「比馬龍效應」嗎?當我們被期待、被相信時,表現往往會更好。教育心理學上,有許多研究也指出:適度的鼓勵與信任,能成為孩子突破困境的重要力量。
我想到另一個真實案例:一位唐氏症寶寶,因為父母持續耐心支持,最後成為一位小小提琴家。這不是奇蹟,而是環境、信念與家庭支持共同的成果。
其實,東西方的教育差異也很值得思考。西方父母傾向讓孩子早早學習獨立,接受挫折與選擇的挑戰;而我們常因擔心害怕,不敢放手。長久下來,孩子的自信與行動力自然會受到影響。
所以,當我回應這位媽媽時,我很直接告訴她:孩子在學校應該真的遇到了一些狀況,這需要時間慢慢調整,不可能立刻改變。她提到孩子曾被捏、被欺負過,雖然表面看似不嚴重,但我清楚知道——很多被霸凌過的孩子,心裡都埋下了深深的傷痕,那會影響他未來的自我價值與生涯發展。
我最後給她的建議是:
不要急著要求孩子馬上改變,而是在孩子最需要的時候,願意傾聽與支持。讓他感受到「我被看見」「我被理解」,而不是單純接受我們認為「對他最好」的模式。
家庭因素、重要他人的態度,都會深深形塑一個人的成長與未來職涯。這是一條長路,但支持永遠不嫌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