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多元卻充滿挑戰的世界裡,許多孩子因為「與眾不同」,而面臨不被理解的困境。
這樣的經歷,不僅讓孩子感到孤單無助,也讓父母陷入茫然,不知道該如何保護與支持自己的孩子。
最近讀的《怪物小孩》,正是一部,直指這種社會現象的青少年成長小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段故事,更是溫柔卻有力的呼喚:「勇敢做自己。」
它邀請我們一同思考——在這個世界,究竟什麼才是真正的「正常」?
❤️《怪物小孩》:為「不一樣」的孩子寫下的故事
小漫遊文化在今年 9 月推出的《怪物小孩》,一上市便獲得 誠品選書 與 博客來選書 的肯定,在韓國童書排行榜更是蟬聯 百週冠軍,榮獲多項文學大獎。
書中敘述的是一段關於 被拒絕、被理解,最終學會勇敢說出「我是誰」 的旅程。它獻給每一個曾經被誤解、被邊緣化,卻依然渴望被看見的「不一樣的孩子」。
書中主角是國小生,由六年級姐姐 夏妮 的視角來敘述,非常適合中高年級孩子閱讀。字體略大、插圖不多,像我家甜甜這樣剛上小四的小朋友,也能夠獨立閱讀。
❤️劇情大綱:背負秘密的姊弟
故事圍繞著一對姊弟——夏妮(六年級) 和 燦多(二年級)。他們罹患一種罕見的疾病:MCS 突變腫瘤症候群。
一旦病情發作,就會變身為全身長毛、體型變大、力量增強的「怪物」,因此,又被稱為「怪物小孩症候群」。
這種「標籤」,讓他們被社會懼怕、排斥,甚至還有人說這種病會傳染、誤傳他們「嗜食生肉」。
原本,媽媽也想要透過跟老師溝通、送同學零食、努力參與配合學校活動等方法,讓同學和老師能夠接納他們。但偏見與恐懼,始終無法被打破。
只要孩子一發病,媽媽就只能帶著他們 立刻轉學、搬家,再一次隱藏過去的身分。
其實媽媽自己本身,也承受了非常大的壓力。她辭掉原本穩定的工作,為了讓孩子們更好的治療,甚至不惜與另一半分開,帶孩子們到偏鄉學校就讀。
這次,他們來到一個被「不明怪物」騷擾的村莊。這個怪物能砍斷巨木、打破鐵窗、襲擊牛棚。由於抓不到兇手,所以村民們懷疑是MCS患者做的。
因此,當姊弟倆轉學時,媽媽千叮嚀、萬囑咐,一定要努力的「表現得正常」。帶著這種戒慎恐懼的心情進入新學校時,姊弟倆認識了另外一個,與他們有相同疾病的同學~延宇。
他同樣患有 MCS,卻 毫不隱藏自己的病情,甚至拒絕服用抑制藥物!當他在校園中「變身」時,同學們竟然一點都不驚訝,只是淡定地看著他以「怪物」模樣,在操場上悠閒散步。這與時時緊張、害怕被發現的夏妮與燦多,形成了強烈對比。
村子裡還有一座,外型像民宿的 MCS 自立訓練所。所長的理念很特別——他認為 MCS 不是疾病,不應該被視為需要治療的「錯誤」。
在他的眼中,這只是一種身體的「突變」,孩子們要做的,不是壓抑或隱藏,而是 學會接納自己的不一樣。在訓練所中,孩子們透過遊戲來訓練控制變身,而非藉由藥物壓抑。他的最終的目標是,讓孩子們能接納自己、更愛自己 。
然而,這間治療所、所長和和 MCS 患者一樣,不被村民接納。
在與延宇及所長的互動中,夏妮與燦多逐漸開始理解:
真正需要被戰勝的,不是體內的「怪物」,而是那份 深藏心底、渴望被接納的自己。
❤️讀後感:真正需要被醫治的,是偏見
「MCS 不是病,就像樹是樹、鳥是鳥。你就是你,不需要被治療。」
我認為,書中的「怪物」,象徵著我們每個人心中的 「內在小孩」。只有當我們接納那個「不完美的自己」,並勇敢展示真實模樣時,才會真心的愛上完整的自己。
而真正需要被醫治的,不是孩子的身體,而是社會對異類的殘酷目光。《怪物小孩》是一面鏡子,讓我開始思考:
- 誰來定義什麼是「正常」?
- 面對「不一樣」,我們能否選擇理解而非排斥?
- 在愛別人之前,我們是否真正學會愛自己?
最後,願每個孩子都能在這個世界上,勇敢展現獨一無二的光芒,也願這個社會,能更包容每一種「不同」!
#塔妮雅親子共讀
#2025年第13本
@小漫遊文化
《怪物小孩》博客來購書連結:https://iorange.biz/3O6au
塔妮雅的閱讀沙龍:https://vocus.cc/salon/tanja_r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