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之後的自責:林先生的故事
嘉義的林先生寫來一封滿是痛心的信。他在上個月,因為假冒檢警的詐騙,被騙走了兩百多萬積蓄。回想起當時,明明警察與行員都提醒過,他卻選擇相信陌生人的話,最後把錢交給了車手。
「如果當初我誠實告訴員警,錢就不會沒了。」他在信裡不斷責怪自己。買房、結婚的計劃全被打亂,他說自己每天都在後悔裡煎熬。

心理師聽完後,語氣沉穩卻溫暖:「你要知道,被騙不是因為你笨,而是因為有人有心設局。」
他提醒林先生,不要在受傷之後,還跟著加害者一起責怪自己。「那就像被打了一拳,回家還要自己補兩拳。」他用這樣的比喻,讓聽眾都忍不住笑出來,但也更懂了——原來我們常常這樣對待自己。
「錢沒了可以再賺,但你這個人、這個能力還在。不要忘了這一點。」心理師堅定地說。
被取代的孤單:沈小姐的故事
另一封來信,來自沈小姐。她的兒子剛交了一位比自己大八歲的女友。過去,兒子總會詢問她的意見、安排家庭日,如今這些都消失了。她覺得自己被取代,甚至懷疑,孩子是不是已經不愛她了?

心理師靜靜地聽著,然後緩緩開口:「你不是不被愛了,而是孩子正在學習成為一個大人。」
他解釋,父母投入大量心力照顧孩子,當孩子長大開始獨立時,父母心裡會留下巨大的空洞。這就是所謂的「空巢期」。
「你的寂寞很真實,但那不是因為你不重要了。」他建議沈小姐,嘗試把時間與精力,放回自己身上。「孩子的人生不是你的延續,而是他的選擇。那麼,你自己的人生,又想怎麼活呢?」
那一刻,沈小姐沉默了。聽眾也在心裡問自己:如果不再以孩子為中心,我想要怎樣的人生?
一直覺得不配:波波的故事
最後一封信,來自一位叫「波波」的聽眾。她大學畢業後患上憂鬱症,好不容易找到工作,卻常常覺得自己「不配」擁有好機會。她曾在一間待遇極佳的公司上班,但因為壓力過大,她恐慌發作,最終選擇辭職。即使老闆想要挽留,她依舊覺得自己撐不下去。

之後,她換了幾個工作,卻始終找不到能長久待下去的地方。每一次,她都因為壓力、因為自責,而把自己推向離開。
心理師聽後,眼神裡透著心疼:「你不是不配,而是你對自己太嚴苛了。」
他解釋,波波很容易因為他人對自己的期待而拚命,甚至壓榨自己到極限。結果不只沒有更好,反而失去了最重要的平衡。
「你要記得,工作不是靠燃燒自己到兩百趴才算盡責。真正的能力,是能在八十分時,讓自己長久地撐下去。」
他提醒波波,把喜歡的部分寫下來,學著去爭取,而不是因為「不完美」就放棄。「今天你不會要求我十年前就能講得像現在這麼好,那為什麼要要求自己一開始就做到最好呢?」
他笑了笑,補上一句:「別忘了,給你的貓咪吃豪華罐罐,因為你值得被愛,也值得被善待。」

照顧自己,才有力氣走下去
三封來信,三種不同的困境,卻都指向同一個答案:我們常常忘了,最需要我們陪伴的人,就是自己。
「搞懂我自己、了解我自己,這不是自私,而是我的責任。」心理師的聲音沉穩而有力。
當我們把力氣放在照顧自己,不再陷入無止境的自責、不再只想從被需要裡找存在感、不再因為不完美就放棄,我們就能真正走在屬於自己的路上。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精選金句
- 「被騙不是因為你笨,而是因為有人有心設局。」
- 「不要在受傷後,還跟著加害者一起責怪自己。」
- 「孩子的人生不是你的延續,而是他的選擇。」
- 「真正的能力,是能在八十分時,讓自己長久地撐下去。」
- 「搞懂自己、了解自己,這不是自私,而是責任。」
- 「錢沒了可以再賺,但賺錢的人,還是你。」
- 「空巢期的孤單,不代表你不被愛了。」
- 「你不是不配,而是對自己太嚴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