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拖延的第一步,其實比你想的簡單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
想做的事一直拖到明天,卻始終沒開始
待辦清單越寫越多,看了反而更慌
拖到最後一刻才瘋狂補救,壓力爆棚
結果呢?事情沒做好,壓力更大,焦慮更多。
很多人以為「拖延=懶惰」,但真相並不是這樣。
拖延不是懶惰,而是心理防衛
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拖延其實是一種「情緒調節策略」。
你不是不想做,而是因為:
任務太龐大 → 不知道從哪裡開始
害怕失敗 → 乾脆選擇逃避
等到有心情 → 但心情永遠「還沒來」
所以,拖延不是能力問題,而是方法問題。
三個立刻能用的反拖延技巧
1️⃣ 把大目標切碎
我們常常寫「完成一份報告」、「拍一支影片」這樣的任務,
看起來壓力超大,自然不想碰。
👉 把它切成最小步驟:
先打開電腦
建立檔案,輸入標題
只寫第一段開頭
小步驟,帶來小勝利。當你累積足夠的小勝利,整個任務自然會被完成。
2️⃣ 五分鐘規則
告訴自己:「我只做 5 分鐘就好。」
只讀一頁書
只做一個伸展
只寫兩行字
一旦開始,大腦就會分泌多巴胺,讓你覺得「其實沒那麼難」,往往能持續下去。
3️⃣ 公開承諾
把你的目標告訴朋友,或直接寫在社群、留言區。
當有人知道你在做什麼,你會更有責任感去完成。
這就是所謂的 外部責任感,能幫助你克服內心的惰性。
重點提醒
拖延不會自己消失,它只會被「行動」打敗。
不要再等「心情剛好」,因為那一天永遠不會來。
👉 秘訣只有一個:先做 → 再有感覺。
結語
與其責怪自己「又在拖延」,
不如從今天開始嘗試這三個小方法:
切碎目標
五分鐘規則
公開承諾
✅ 你會發現:行動真的比想像中容易。
💬 在留言打:「我現在就開始!」
📌 收藏這篇,當你又想拖延時翻出來看
如果你需要更多督促,
可以私訊我領取 「行動計劃表」,
幫你把大目標拆成每天可執行的小步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