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是人類文明的重要元素之一,很難以一篇文章,幾千個字就清楚的論述, 尤其在感性和理性層次的論證,更是不可能理出個所以。我們只能在「愛」的領域,擷取一角,特別是有關於父母對孩子的「愛」,用當代的視角,做一個稍具時代意義的反思。
就說親情,尤其是父母對子女的愛,在科學昌明,又是電子網絡盛行的時代,相信許多人已經破除了「養兒防老」的古老觀念。但是對孩子的「愛」,相信比起古人,應該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問題是,為人父母者還能高舉着對孩子無私的愛,把全部的關注、陪伴和支持無上限的放在孩子們的身上嗎?
就像為人處事一樣,善惡之間,是可以選擇善良。那麼對孩子的愛,在感性和理性之間,應該有必要選擇部份理性,而不是百分百的感性。我想,多數人會把對親子的愛劃歸感性領域,因為父母的愛是無私的,也才有「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一說。可是,是有一些情況,「愛之適足以害之」。我自己就曾犯過一次錯誤。之所以認定是個錯誤,是兒子在律師樓工作一段時間之後,跟我說,他很不喜歡律師業的生態,沒有想要在法律界長期發展。
聽到他這樣負面的感想,我是有些錯愕的。那麼多年的辛苦,層層考驗之後,才拿到的執業證照,不是應該發揮所長,穩定發展嗎?再說,那麼好的工作環境,優渥的收入,更是同輩、同學羨慕的,突然放棄了,不是很可惜嗎?
回想孩子求學的時代,他非常喜歡數理化有關課程,讀得津津有味,學校功課更是得心應手,各種考試經常名列前茅。這樣的優勢一直維持到大學聯考,果然UAI (Universities Admission Index 大學入學排名)是頂尖的位置。
作為孩子的父親,又自覺具備宏觀視野,當時就幫孩子做主填志願。我主張他的志願表排名是法律,醫學,然後才是電子機械。可填的十個系所裡,並沒有電機系,而當時他最屬意的其實就是電機。
基於澳洲就業市場的特性,電機人才需求量偏低,並不是一個熱門科系。各大學電機系入學門檻並不高,學生的分數排名只要全州的前百分之十二以內,就可以申請到很好的大學。由於兒子的成績是前百分之一以內,選讀那個較低門檻的科系,真的是非常可惜。他也聽話,照我的意思,因而進了法學院,就這樣職涯整個定型了,也造成了後來他的不開心,我的懊悔。
父母對孩子的愛,具體的作為就是教養孩子成人,期望頂天立地,有能力安身立命。負責任的父母,通常都自認了解孩子,也樂意為他們安排所有事情,包含前途的走向。只是,為人父母者真正了解孩子的喜好嗎?孩子的能力如何?他們對來自父母的支持是如何看待的?老實說,當年的自己並沒有經過這一系列思考,完全是單方面的想法,自認自己可以做出最好的決定。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愛是至高無上的,對於進大學那樣的選擇,有必要做理性分析嗎?

ChatGPT AI 生成
自己經歷過這麼多事以後,尤其長年職場翻滾,經歷創業經商的辛酸,深深體會,在成家立業和持家育兒奮鬥的同時,若所從事的工作是自己喜歡的行業,那一定是非常幸福的事情。如今兒子對這個面向的感受,比當年的自己要早了許多年。但是,正由于自己的疏忽,才讓兒子在進入社會不久就須面臨職場大轉彎的困境。若是當年能夠在付出父愛的同時,多點務實、理性,今天的局面就會大大不同了。
若是時光可以倒轉,這些事情可以重新來過,源自父愛,對於孩子的教養和支持,尤其在關心的深度和廣度,我會依照不同的情境來做付出。
程度和內涵的分別,大致可以分成幾類:
「前瞻的」(Proactive ),這是遠程的規劃,事關孩子們下半輩子的安全方面。在能力所及,為他們安排適當保險,創造可能的「被動收入」(Passive Income)安排,等等。這些並沒有必要和年幼的孩子商量,甚至不用預先告知。最重要,是依能力所及而為之,不一定非做不可。
「積極的」(Active ),這屬於教養核心的範疇,孩子身心健康的維護,基礎教育的鋪排,包含盡量擇優為之,善盡父母的天職。換句話說,若現實經濟有點壓力,父母還是須要盡最大的努力,給予孩子最適當的教育。這方面的努力,好比教會小孩釣魚,而不是只給魚吃,也是幫助他們將來以最佳的狀態進入社會。
「反應式的」( Reactive ),對父母而言,這是最需要理性和耐性思考的。孩子從青少年步入青年的階段,慢慢在蛻變成大人,加上可能叛逆的性格,對事情的看法勢必和他幼齡時不同。這個階段的父母有必要做重大修正,盡量避免「想當然耳」的為孩子做很多事。時下許多的事例,萬能父母所為,很多情況都引起孩子的反感,造成對立。如果可以,冷靜觀察,多溝通,盡量在孩子需要的時候再回應,這是最好的。
「消極的」( Inactive ),半大不小的年輕人,難免有些時候對於某些事會好高騖遠,做些不切實際的需索。負責任的父母若直接回絕或訓誡,可能造成親子的對立。這個時候,最好的回應就是消極的,其實是篤定不去滿足孩子的不切實際,或是不應該的需求。這須要很理性的思考,並做到實質的拒絕而不傷害親子關係。比起不計後果滿足,造成重大遺憾,適時的消極回應就是愛小孩的另類作為。
「冷漠的」( Indifference ),這當然是說親子關係,在某些面向是可以表面冷漠,適度放縱孩子的作息,讓他們學習營造自己的生活方式。例如,假日跟誰出門?去做了什麼?有時候忍著點不問,讓孩子覺得有被尊重的感覺。事實上,父母是有必要慢慢學習不清楚孩子的日常活動,因為,他們終將慢慢長大的。
回頭再看多年前我兒子大學選系填志願的那件「終身大事」,今天再重來的話,我關心的方式,會選擇介於「積極的」和「反應式的」之間。我會先解析社會現況,做出日後走向判斷,這是積極關心的部份。接著讓孩子自己考慮,他若願意提出來討論,那是最好的。否則,我會讓他自己做決定。今天的我,寧可相信,高中畢業的孩子是可以為自己的將來負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