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突然辭職,我才發現聊了三年天竟然不認識他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那一刻,我以為自己失明了

你有沒有過這種體驗:突然發現自己完全不認識一個每天見面的人,那種震驚就像發現鏡子裡的自己是個陌生人。

上個月小陳辭職的那天,我坐在辦公桌前足足愣了十分鐘。這個和我一起吃了三年午餐、分享過無數八卦、我以為完全了解的人,居然要去做產品經理了。

我一直以為他是個安於現狀的技術宅,沒想到他心裡藏著這麼大的野心。

那一刻我才明白:我們以為在看人,其實只是在看自己的幻想。

raw-image

一個三明治背後的巨大盲區

還記得兩個月前那個午餐,現在回想起來滿滿都是諷刺。

小陳咬著三明治,愁眉苦臉地說:「最近好累,老闆總改需求,我快成修理工了。」

我當時心想:典型的技術人員,只會抱怨不會改變。於是安慰他:「忍忍吧,至少工作穩定。」

他苦笑了一下:「也是。」

現在我才知道,他那個苦笑裡藏著多少無奈。不是因為工作辛苦,而是因為我完全沒理解他的真心話。他想說的是「我不想只做執行者,我想做決策者」,而我聽到的是「我好可憐求安慰」。

我們總是用自己的框架去解讀別人的話,卻從不問問那個框架對不對。

更讓我羞愧的是,一週後他興奮地跟我分享攀岩經歷時,我還在心裡嘲笑:這人真是沒心沒肺,上週還在抱怨,這週又高興成這樣。

現在想想,攀岩正是他性格的體現:喜歡挑戰、不甘平凡、敢於突破。我怎麼就看不出來呢?

古人早就看透了我們的「理解錯覺」

《呂氏春秋》裡有句話:「習則觀其所言」。我以前理解錯了,以為是要觀察別人習慣說什麼。

最近重新思考,我發現真正的意思是:只有長期觀察,才能看出一個人言語背後的真實習性。

這就像看冰山,我們往往被露出水面的10%迷惑,卻忽略了水下的90%。小陳那次抱怨,只是他內心衝突的表象,真正的核心是他對現狀的不滿和對改變的渴望。

可我當時只看到了「抱怨」這個表象,就給他貼上了「消極」的標籤。

問題不是我們不會看人,而是我們太急於下結論。

三個顛覆認知的觀察法則

痛定思痛後,我總結了三個完全不同的觀察方法:

第一,聽他不說什麼,比聽他說什麼更重要。 小陳從來不在同事面前炫耀技術,也不抱怨薪資低,這其實暴露了他的真實追求:他在乎的不是技術本身,也不是錢,而是成就感和話語權。

第二,看他的矛盾,而不是他的一致。 人性最真實的部分往往藏在矛盾裡。小陳一邊抱怨工作一邊加班到很晚,一邊說累一邊學新技能,這些矛盾恰恰說明他是個有追求的人。

第三,觀察他的選擇,而不是他的話。 他選擇攀岩而不是追劇,選擇學產品知識而不是刷短視頻,這些選擇比他說的任何話都更能說明他是誰。

這三個方法徹底改變了我看人的方式。我開始發現辦公室裡每個人都不是我以為的那樣:那個「勢利」的主管其實很照顧新人,那個「佛系」的前輩其實很有野心。

最痛的領悟:我們都在孤獨地誤解著彼此

小陳離職那天,我問他:「為什麼從沒跟我說過你想做產品?」

他愣了一下,說:「我以為你知道啊,我跟你提過好幾次產品的事情。」

那一瞬間,我心裡五味雜陳。原來不是他沒說,是我沒聽懂。我們都以為對方明白自己的心思,結果誰也沒真正理解誰。

這讓我想到一個更深層的問題:我們每個人都被困在自己的認知牢籠裡,用自己的經歷去揣測別人的想法,用自己的價值觀去判斷別人的選擇。

我們以為在溝通,其實只是在各自的世界裡自言自語。

這種孤獨感比一個人待著更可怕,因為你以為你有朋友,以為有人懂你,結果發現大家都在自己的平行宇宙裡生活。

學會在不確定中尋找溫柔

意識到這個問題後,我沒有變得更焦慮,反而有種釋然的感覺。

既然完全理解一個人這麼難,那我何必強求呢?我開始學會一種新的相處方式:承認自己的無知,保持好奇心,給每個人留出被重新認識的空間。

現在當新同事跟我聊天時,我不再急著給他們定性。那個看起來很內向的實習生,也許只是需要時間適應;那個話很多的銷售,也許內心比誰都敏感。

我開始享受這種「不確定」的美感。每個人都像一本書,我永遠不知道下一頁會寫什麼,這種未知感讓人際關係變得更有趣了。

更重要的是,我開始反思自己:如果我都看不懂別人,那別人是不是也看不懂我?也許我也在無意中被人誤解著,就像我誤解小陳一樣。

想到這裡,我對每個人都多了一分理解。因為我們都是被誤解的人,都在努力表達卻不被理解,都在努力理解卻總是偏差。

最重要的發現:看懂人心改變了我的整個世界

學會真正看懂別人後,我最大的收穫不是「識人術」,而是對人性有了全新的理解。

我發現每個看似平凡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和追求。那個總是默默無聞的清潔阿姨,原來在供兩個孩子讀大學;那個看起來很兇的保安大叔,其實每天都會給流浪貓餵食。

當你真正看懂一個人時,你不會想控制他,而是會不由自主地尊重他、理解他、支持他。

小陳前幾天跟我說:「你知道嗎?自從我們都學會了更好地理解別人,我發現自己也變得更容易被理解了。因為當你用心看待別人時,別人也會用心看待你。」

這句話讓我想到一個更深的道理:我們對別人的理解方式,決定了別人對我們的理解程度。當你帶著耐心和善意去看別人時,你也會收穫別人的耐心和善意。

最後,送你一句話,也是我最想分享給所有人的人生感悟:

看懂一個人最好的方法,不是用眼睛,不是用大腦,而是用時間和真心。因為真正的懂得,從來都不是一種技巧,而是一種愛的能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靜心
10會員
114內容數
靜坐 / 人情
靜心的其他內容
2025/09/15
會議室裡話卡喉嚨,眼看同事輕鬆拿資源,你也覺得自己透明了嗎?別急著自我懷疑。沒有特權確實辛苦,但我們有另一種力量:學會溫柔對待自己。不用擠進聚光燈下,在角落也能悄悄發光。弱者有屬於自己的特權,就是可以選擇真實、選擇不討好、選擇用自己的節奏成長。給每個職場小透明最溫柔的提醒。
Thumbnail
2025/09/15
會議室裡話卡喉嚨,眼看同事輕鬆拿資源,你也覺得自己透明了嗎?別急著自我懷疑。沒有特權確實辛苦,但我們有另一種力量:學會溫柔對待自己。不用擠進聚光燈下,在角落也能悄悄發光。弱者有屬於自己的特權,就是可以選擇真實、選擇不討好、選擇用自己的節奏成長。給每個職場小透明最溫柔的提醒。
Thumbnail
2025/09/14
你閒下來的樣子,比朋友圈更誠實。 有人對著冰箱唱歌,有人一集接一集刷劇停不下來,有人默默泡在咖啡館靜靜觀察世界。 週末了,放下那些「應該做」的事,看看真實的自己在做什麼。也許你會發現,最舒服的生活其實很簡單。那個慢下來的你,那個完全放鬆的你,就是最可愛的樣子。 一個人閒暇時的選擇,就是他靈魂的形狀。
Thumbnail
2025/09/14
你閒下來的樣子,比朋友圈更誠實。 有人對著冰箱唱歌,有人一集接一集刷劇停不下來,有人默默泡在咖啡館靜靜觀察世界。 週末了,放下那些「應該做」的事,看看真實的自己在做什麼。也許你會發現,最舒服的生活其實很簡單。那個慢下來的你,那個完全放鬆的你,就是最可愛的樣子。 一個人閒暇時的選擇,就是他靈魂的形狀。
Thumbnail
2025/09/12
「升職那天,名片上多了『經理』兩個字,走路都有風了。家人驕傲,朋友調侃,但深夜加班時才知道光環也有重量。原來職稱像一面鏡子,映照的不是能力,而是期待。當我不再被頭銜定義時,反而更輕鬆了。職稱會變,但學到的智慧永遠屬於你。職稱是別人給的,心安才是自己的。」
Thumbnail
2025/09/12
「升職那天,名片上多了『經理』兩個字,走路都有風了。家人驕傲,朋友調侃,但深夜加班時才知道光環也有重量。原來職稱像一面鏡子,映照的不是能力,而是期待。當我不再被頭銜定義時,反而更輕鬆了。職稱會變,但學到的智慧永遠屬於你。職稱是別人給的,心安才是自己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在職場的第一週總是充滿挑戰和疑惑。對於工作及同事的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讓人感到困惑。透過這段經歷,作者反思了自己在職場遇到的問題,並最終做出了放下這份工作而尋找更適合自己的道路的決定。
Thumbnail
在職場的第一週總是充滿挑戰和疑惑。對於工作及同事的期望與現實之間的落差,讓人感到困惑。透過這段經歷,作者反思了自己在職場遇到的問題,並最終做出了放下這份工作而尋找更適合自己的道路的決定。
Thumbnail
以前的一個下屬跟我聯繫,提到最近在公司看什麼都不順眼,覺得公司什麼資源都不給,卻只要求他們業績,老闆有什麼想法也不先知會他們,不和他們商量就自己決定 他問我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我想起自己剛工作時,也一天到晚覺得自己最厲害,老闆們都是傻子 後來工作越久,職位越高,才發現原來當年老闆這麼做是……
Thumbnail
以前的一個下屬跟我聯繫,提到最近在公司看什麼都不順眼,覺得公司什麼資源都不給,卻只要求他們業績,老闆有什麼想法也不先知會他們,不和他們商量就自己決定 他問我有沒有什麼好的建議,我想起自己剛工作時,也一天到晚覺得自己最厲害,老闆們都是傻子 後來工作越久,職位越高,才發現原來當年老闆這麼做是……
Thumbnail
前陣子,諮商師問我要不要聊聊職場的事,我說了這陣子在職場上的一種不適感。 這不適感的強度是中上,持續時間長達一年多,沒有好轉的跡象。 內在經常很喪,外在演員的工作總是超負荷。 我: 我有一個同事很積極,很熱情,但跟他在一同個空間,我很不舒服,我不知道為什麼。 諮: 妳要不要再多說一點
Thumbnail
前陣子,諮商師問我要不要聊聊職場的事,我說了這陣子在職場上的一種不適感。 這不適感的強度是中上,持續時間長達一年多,沒有好轉的跡象。 內在經常很喪,外在演員的工作總是超負荷。 我: 我有一個同事很積極,很熱情,但跟他在一同個空間,我很不舒服,我不知道為什麼。 諮: 妳要不要再多說一點
Thumbnail
員工可能離職時(員工尚未提出,只是我覺得該員怪怪的),多半我會先單獨約來聊聊,有些人可以在對談中把心結打開,然後回歸正軌,有些人則不行。 大部分離職員工在決定提出離職當天講述的原因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因此等到當天才想到要慰留,多半會抓錯方向。 當團隊成員提離職時,我還是會詢問原因,主要是確認對方已
Thumbnail
員工可能離職時(員工尚未提出,只是我覺得該員怪怪的),多半我會先單獨約來聊聊,有些人可以在對談中把心結打開,然後回歸正軌,有些人則不行。 大部分離職員工在決定提出離職當天講述的原因都不是真正的原因。因此等到當天才想到要慰留,多半會抓錯方向。 當團隊成員提離職時,我還是會詢問原因,主要是確認對方已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作者在旁觀一場朋友被迫離職,並在離職面談中受到主管的排擠,提問,懷疑與折磨後,思索自身在職場的角色,得出放下自我,扮演好每一個角色更為重要的結論。
Thumbnail
本文講述了作者在旁觀一場朋友被迫離職,並在離職面談中受到主管的排擠,提問,懷疑與折磨後,思索自身在職場的角色,得出放下自我,扮演好每一個角色更為重要的結論。
Thumbnail
有一個人在職場上總是高高在上,身份地位無不受人羨慕和推崇。突然有一天,那個人無預警從雲端掉下來,每個人都在等著看好戲,如果那個人是我們,我們如何在眾目睽睽之下重新站起來,要用什麼樣的心態重新鋪一段未來的路? 有一男子,五十歲那年被公司裁員,原本擔任研發部門資深經理的他,突然被通知隔天不用來上班
Thumbnail
有一個人在職場上總是高高在上,身份地位無不受人羨慕和推崇。突然有一天,那個人無預警從雲端掉下來,每個人都在等著看好戲,如果那個人是我們,我們如何在眾目睽睽之下重新站起來,要用什麼樣的心態重新鋪一段未來的路? 有一男子,五十歲那年被公司裁員,原本擔任研發部門資深經理的他,突然被通知隔天不用來上班
Thumbnail
以前的自己的上班日子總是保持不讓自己犯錯,旁人更不能錯.因為互相關聯 也因加上近視沒戴眼鏡眼睛又大看東西跟看人總是盯著不放久而久著同事覺得我不好相處 確實我是難相處的人,為了工作薪水,月獎金,季獎金,無時無刻盯著不能讓出錯 長期下來便的個性緊繃加上我的經驗已經很資深對於旁人的看法有自己的看法
Thumbnail
以前的自己的上班日子總是保持不讓自己犯錯,旁人更不能錯.因為互相關聯 也因加上近視沒戴眼鏡眼睛又大看東西跟看人總是盯著不放久而久著同事覺得我不好相處 確實我是難相處的人,為了工作薪水,月獎金,季獎金,無時無刻盯著不能讓出錯 長期下來便的個性緊繃加上我的經驗已經很資深對於旁人的看法有自己的看法
Thumbnail
常因在意他人、不滿公司文化而想離職的職場新鮮人,如何調整心態? 面對官僚文化、雜事、人際關係等挑戰,讓自己從目標出發,主動精進能力,才能在工作中更有主導權和自信。
Thumbnail
常因在意他人、不滿公司文化而想離職的職場新鮮人,如何調整心態? 面對官僚文化、雜事、人際關係等挑戰,讓自己從目標出發,主動精進能力,才能在工作中更有主導權和自信。
Thumbnail
關於我自己與職涯的反思。甚至還在公司工作的你,更值得思考。 
Thumbnail
關於我自己與職涯的反思。甚至還在公司工作的你,更值得思考。 
Thumbnail
正式工作的第一天,我就知道自己被迫選邊站了,而且我站錯了邊,喔,應該是大家誤會了我是某一個派系的人馬。工作上沒有什麼好人、壞人、對的人,只有可以做事和不能做事的人,重感情的人的確很容易成為箭靶。職場上最需要的也不是跟誰成為朋友,沒有敵人才是立足的不二法門。
Thumbnail
正式工作的第一天,我就知道自己被迫選邊站了,而且我站錯了邊,喔,應該是大家誤會了我是某一個派系的人馬。工作上沒有什麼好人、壞人、對的人,只有可以做事和不能做事的人,重感情的人的確很容易成為箭靶。職場上最需要的也不是跟誰成為朋友,沒有敵人才是立足的不二法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