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高興我錯過了!窩在家裡沒出門是對的!內向者讓自己心靈舒緩的思維,外向的人也可以拿來運用。
社群網站時代,我們每天生活在許多雜訊之中,社群網站帶來許多人際交錯,許多聚餐、聚會頻繁交換各種機會、訊息或人情,「錯失恐懼」(FOMO)帶給人們內心龐大的壓力,包括害怕錯過投資或發財的機會。
於是,這三年來,網路上出現跟FOMO相反的概念:ROMO(Relief of Missing Out),因為錯過反而鬆一口氣。FOMO 形容人們害怕錯過各種活動或資訊,擔心別人在享樂、交際而自己被排除在外,產生焦慮不安的心理。ROMO 則剛好相反,強調沒有參與某件事時所感到的放鬆與解脫。ROMO 就是那種你臨時取消了聚會計劃,換上睡衣窩在家裡看電視,心中沒有懊悔、反而鬆一口氣的感覺。
ROMO還有個意思是:即使是因為不知道、沒被邀請而錯過,還是欣然接受,覺得自己賺到了一個晚上,可以享受自己一人或與家人、愛人共處的時光。這新的思維受到內向者的廣泛歡迎。
ROMO還包括「對於某事件或資訊一無所知所帶來的如釋重負感」。網路上的熱門議題,哪個商家、哪個名人又被炎上或出包了,誰跟誰又在爭吵什麼,許多事情不要知道那麼多好像比較好,也不需要在意少了什麼可以跟網友討論的話題。
當然,對多數人來說,完全不社交、不外出、封閉自己,絕對是不健康的。ROMO可拿來調侃自己,也可拿來說明自己的生活態度:並不是所有美好時刻自己都必須參與。有時當自己累了,可以勇敢婉拒一些邀約(或選擇不主動參加),然後告訴自己跟朋友「我就是ROMO啊」。
心理學家指出,過度的社交和資訊參與,會導致認知過載與焦慮,一些人主動「錯過」部分活動、刻意少看網路新聞,是為了降低壓力、維護心理健康。
社會學的分析認為,ROMO 代表文化價值觀的轉變。西方流行文化推崇活躍、外向、永不錯過任何機會的生活態度,每個人在看到他人分享的精彩瞬間時,難免產生「我也該在場」的焦慮。物極必反,現在越來越多人質疑這種價值觀。內向族群的聲音透過 ROMO 表達:選擇遠離喧囂、享受錯過並非消極逃避,而是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這個推崇雄心壯志的世界裡,ROMO提醒我們並不是人人都需如此。
AI時代讓人類世界更加走向貧富不均:剩下少數科技公司股價還在漲,市值越來越集中在AI概念股,能力強的人透過AI能做很多事情,少數年薪千萬美金的人透過AI就能對這世界產生巨大的影響力,以後多數人能做的可能只剩下為自己的公司訓練AI機器狗之類瑣碎小事。未來世界不需要那麼多人類來工作,所以有人提倡要發「全民基本收入」。
FOMO過後,多數人會發現,自己其實已經不屬於這時代浪潮的一部分。那能怎麼辦呢?或許就欣然接受吧。尋找一個能讓自己舒適的角落,享受AI時代的各種便利,不必再假裝自己能參與這社會的重要脈動,或許追求「健康老年」是更值得努力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