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生的選擇裡,有時候我們以為抓住了最好的,卻發現最後什麼也沒得著。亞伯拉罕與羅得的故事,就是一面鏡子。兩人同樣蒙召,同樣出發,卻在取捨之間走向了不同的路。誰真正承受了產業?誰只是握住眼前的利益?這不只是他們的故事,也是我們每天要面對的抉擇。 羅得,這個名字常與亞伯拉罕連在一起。他不是聖經敘事的主角,卻因與亞伯拉罕的親近而佔有一席之地。他跟隨亞伯拉罕離開本地本族,與他一同踏上信心之路(《創世記》12:4-5)。然而,他的人生軌跡,卻在選擇與取捨之間,顯出人心的傾向與軟弱。 亞伯拉罕與羅得之間,最鮮明的一幕,是他們牧人相爭,土地不夠容納雙方(《創世記》 13:6-7)。亞伯拉罕選擇退讓,讓羅得先挑選地業(《創世記》 13:8-9)。羅得看見約旦河平原肥沃如伊甸園,便伸手要了最好的(《創世記》 13:10-11)。從表面看,他眼光銳利,懂得抓住機會;然而屬靈的眼睛卻看不見那平原旁邊就是所多瑪(《創世記》 13:12-13)。選擇揭示了他的心:追逐可見的豐饒,而不是信靠那位賜福的神。 這裡對信徒的提醒很直接——人的眼目常常被眼前的利益吸引,卻忽略長遠的屬靈後果。亞伯拉罕退讓,不是因為他短視,而是因為他知道,真正的產業在於神。神在羅得離開之後,對亞伯拉罕再次重申應許:「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創世記》 13:14-15) 進一步看,羅得不只是「靠近所多瑪」,後來甚至「住在所多瑪城裡」(《創世記》 14:12)。這一層層的遷移,揭示人心與世界妥協的過程:從遠遠觀望,到漸漸靠近,直到完全融入。聖經並未記載羅得犯下明顯的大惡,但他的選擇,使他和家人陷在敗壞環境的影響裡。最終,他勉強得救,卻一無所有(《創世記》 19:15-26),甚至失去了妻子和見證。 然而,羅得不是一個全然失敗的人。《彼得後書》稱他為「義人羅得」,因他在所多瑪看見聽見那些不法的事,心裡常常傷痛(《彼得後書》 2:7-8)。這顯示他仍有敬畏神的底色。這對我們是一個複雜卻真實的啟示:一個信神的人,若心思專注在世上的好處,仍可能過著掙扎、矛盾而虛空的生命。他有信心,但信心沒有在選擇中活出力量。 所以,羅得的生命提醒我們:屬靈的人生,不在於表面的「得」,而在於心向神的信靠。 「我們行事為人是憑著信心,不是憑著眼見。」(哥林多後書 5:7)選擇的方向,比選擇的大小更重要。 亞伯拉罕選擇讓步,結果卻承受神更廣的應許(《創世記》 13:17);羅得選擇肥沃,卻帶來虧損。妥協的腳步,看似無害,卻一步步消蝕信心的實際。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馬書》 12:2) 最後,提及羅得的故事不是要我們定罪他,而是讓我們照見自己。許多時候,我們也很像羅得,在豐饒與信心之間動搖,在眼前好處與永恆應許之間搖擺。亞伯拉罕和羅得的分別,不是誰更聰明,而是誰更信靠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