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小魚一邊扒著便當,一邊壓不住火氣地說:
「這週第三次改需求了耶?不是昨天才對完嗎?到底想怎樣?」
語氣刺、臉色沉、動作快。看起來像是在發脾氣,但你仔細聽,她的話裡有一句沒說出口的話:「我真的很想做好,但我不知道怎麼做才不會白費力。」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抱怨別人」,其實是在偷偷心疼自己。

🔍 抱怨,是沒被聽見的在意
我們常說「別抱怨了,去解決」,但你有沒有發現:有些人越解決,越煩躁?越改進,越無力?
因為他不是不知道要改,而是不知道自己在意什麼沒被尊重。
像小魚的狀況,不是怕改,而是想知道:
- 我辛苦投入的,有沒有被看見?
- 我的努力,是不是根本沒被當一回事?
- 如果一直被臨時改,我到底還能相信誰?
抱怨的背後,往往藏著一個沒被好好照顧的「我想變得更好」。
只是,這個「想更好」,被誤會成情緒化,被當成麻煩,甚至連自己都覺得丟臉。
🧠 抱怨,照見我們的「卡住點」
阿哲是另一種人。他從不抱怨,但常常一臉疲倦,做事沒熱情、對話不投入、只想快點結束今天。
問他,他只會說:「沒事啦,這種事習慣了。」
但這不是沒事,而是他早已覺得「反正說了也沒用」。
他不是不想改,而是卡在這些慣性裡:
- 不想被貼標籤:「你情緒好多喔」「你怎麼這麼難搞」
- 覺得自己太敏感:「可能是我自己想太多」
- 不想浪費時間:「講了也沒人聽,不如算了」
這些卡住點,其實都是「我曾經在意、但沒被好好接住」的痕跡。
🧭 抱怨,是轉變前的前奏
真正的成長,從不是突然的「頓悟」,而是無數次悶悶不樂、難以言說、講了又覺得後悔的抱怨累積出來的。
你會開始問自己:
- 我為什麼會這麼在意這件事?
- 我其實想要的是什麼?
- 如果我能讓人更懂我的困難,我會怎麼說?
這些自問自答,就是從受害者走向行動者的轉捩點。
🪞 比喻一下更好懂:
- 抱怨像煙霧警報器:不是壞掉,是有地方正在「燒」,只是你沒發現哪裡著火了。
- 抱怨像牙齒微痛:不處理會變大痛,處理了才知道哪裡有蛀。
- 抱怨像裂縫:你不補,它會延伸,最後連你最堅固的自信也會倒下。
🌿 收尾金句:
你以為自己在發脾氣,
其實是在為那個努力卻沒有被看懂的自己辯護。
你以為自己很玻璃心,
其實是在用抱怨提醒自己:我值得被更好對待。
所以,從一句抱怨開始,勇敢承認自己在意什麼。
這份在意,就是你想變更好的證據。 也是,真正轉變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