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做職涯諮詢時,有位個案跟我說他遇到了職場霸凌。
這位霸凌者是他的主管(以下簡稱A),常常在下班的時候硬凹他加班;或者在他要請假的時候,說一些「大家都在努力,你怎麼好意思」這樣的話。
但巧的是,那間公司剛好也有我朋友在,於是在有次閒聊中,我恰好詢問朋友那位主管A的人品,我朋友卻說:「她在我眼中是個很好的人。」他說他和A算是同期進公司的,兩年前公司成立一個新的部門,A因為工作能力被拔擢為主管,成為主管的她時常請下屬吃飯喝飲料,但可能因為這兩年部門的業績並不好,而她又想力求表現,所以在團隊裡的要求自然越來越嚴格。
於是,在我朋友眼裡,A是會替同事買單、願意衝刺的好主管;但在個案眼裡,A卻是壓得人喘不過氣的霸凌者。
同一個人,兩個截然不同的樣貌,這也給了我一個新的體悟。
當「好人」成了「壞人」
在我們的人生中,會遇到許多形形色色的人。我自己的職涯裡,也碰過不少難相處的人。但有趣的是,那些在我眼中令人頭痛的人,卻可能在別人眼裡,是值得信任、甚至被喜歡的「好人」。
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落差呢?
我後來覺得,或許是因為現實裡,大多數人並不是帶著善或惡的標籤活著,而是為了追求自己的「最佳利益」行動。
不可否認,確實存在唯恐天下不亂的人,但更多時候,我之所以會不喜歡某些人,往往只是因為他們的「最佳利益」,剛好和我的「最佳利益」衝突了。
《貓之寺的知恩姊》裡有一句話我很喜歡:「就算是再好的人,只要有在好好努力,在某人的故事裡也會變成壞人。」
以前我對這句話的感受還不深,直到今天從這個案例出發,才忽然懂了。
主管 A 想要的是團隊績效、是專案能如期完成;而個案想要的,則是自己的健康與生活平衡。 當 A 的「最佳利益」是盡可能把人留下來衝業績,而個案的「最佳利益」是守住下班與請假的自由,兩者碰撞時,衝突自然發生,也就讓個案覺得 A 是壞人了。
甚至在某些情況下,所謂的「職場霸凌者」之所以會採取壓迫手段,背後的「最佳利益」可能只是為了掩飾自己在管理或能力上的不足。
於是,他們選擇透過更多的壓榨與脅迫來維持權威,結果只會讓底下的員工過得更加辛苦。
好與壞,在於是否釐清自己的「最佳利益」
「你會有這樣的感受很正常,因為這是人受到委屈的正常反應。」
在當下,我這麼對個案說。
「我想這委屈的來源,有一部分出在『利益不同』。」
所謂職場的最佳利益,代表著我們對於「這份工作的期許與價值」。
1.對內找到自己要什麼
有些人在遇到自己與公司利益出現偏差時,會過度自我檢討,覺得是不是自己做得不夠好。
但事實上並不是這樣,有些公司文化本身就默許加班、甚至帶有情緒勒索,這不代表我們不夠好,而是那個環境的文化如此,霸凌往往是針對立場或角色,而不是全盤否定這個人,意識到這一點,或許能幫助我們減少自我懷疑。
所以,我覺得不用過度責怪自己,反倒可以把這段經驗視為一次重新釐清的機會:我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因此,我和個案進行了一次價值對焦:在一份工作裡,他最在意的是什麼?這間公司能夠提供什麼?從經濟報酬、組織安全、人際關係、工作成長,到工作自主性,我們逐一去討論。
2.對外了解公司文化是什麼
在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之後,接著就來分析公司的文化是什麼。
一間公司能不能長期待下來,往往取決於文化和價值觀的契合度。
有些公司重視績效,默許主管用強硬手段推進專案,對願意拼的人來說,會覺得這是有目標、有方向的領導;但對重視下班生活的人來說,這就成了壓迫。
也有些公司強調彈性,給予員工更多自主空間,這樣的環境可能更友善,但相對地,資源或升遷管道也可能有限。
在這裡,我常用「同理心地圖」來觀察不同角色:

- 看到什麼?
主管看到的是專案進度、KPI 壓力、上層的要求;而員工看到的是加班、無休止的任務。 - 聽到什麼?
主管可能從上層聽到「一定要達標」,員工卻從同事、家人那裡聽到「你怎麼又加班?」 - 想到什麼?
主管心裡想的是「我要證明自己能帶領部門」,員工想的卻是「我需要健康和生活平衡」。 - 說或做什麼?
主管於是用強硬的手段要求加班,員工則可能選擇沉默、抱怨,或悄悄找下一份工作。 - 他們的痛苦是什麼?
主管害怕失去信任或位置,員工則感受到壓迫、恐懼和無力。 - 他們想獲得什麼?
主管追求的是績效與成就,員工追求的則是穩定與成長。
當我們能這樣冷靜觀察公司文化,就比較容易理解:衝突的根源,不一定是「我不好」,而是「我們不合」。
這種理解會幫助自己把情緒抽離,看清問題的結構。
3.根據內外的價值做出選擇
最後一步,是在對內與對外都清楚之後,做出行動選擇。
這裡沒有標準答案,因為每個人的需求與承受度都不同。
有些人會選擇留下來,嘗試透過溝通來爭取改善,例如:把工作分配談清楚、設立更明確的界線,或是尋求公司內部資源(像是 HR 或申訴管道)。即使環境沒辦法立刻改變,至少能讓自己保有一點主導權。
也有人會發現,自己想要的與公司文化差距太大,再怎麼努力調整也不會合拍。那麼,選擇離開去尋找更適合的環境,反而是一種對自己的負責。
因為換一個地方,不代表失敗,而是選擇一個更適合呼吸的空間。
👉 這樣就形成了一條完整的路徑:
對內釐清 → 對外理解 → 行動選擇。
不論最後的選擇是留下還是離開,過程中最大的收穫,是我們會更清楚自己想要怎樣的工作與生活。
當然,我也明白,很多人碰到的狀況可能比我的個案更艱難,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能輕易地離開一份工作。
現實中,經濟壓力、家庭責任、職涯選擇的侷限,常常會讓人不得不先忍耐,甚至在不合適的環境裡繼續撐著。 這並不是因為他們不勇敢,而是因為人生本來就有許多不得不的掣肘。
所以,比起一刀切的答案,我更傾向於把這樣的思考當作一個過程:
先對內釐清、再對外理解、最後才慢慢尋找行動的空間。 即使無法立刻改變環境,至少能先照顧好自己的界線,讓自己知道:問題不在「我不夠好」,而是「這裡不一定適合我」。
而寫下這些,也是在提醒我自己。
因為如何在現實與理想之間找到平衡,我自己也還在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