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57:孩子偷東西怎麼辦?冷靜應對,比責罵更有力量!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前言:孩子犯錯,父母的第一反應

夜晚十點,手機突然響了。

「您好,我是小明的老師,他今天在學校被發現偷東西,請您明天來一趟。」

電話掛斷的瞬間,小明的媽媽僵在原地,心臟怦怦直跳。腦中浮現的第一個念頭不是「孩子怎麼了」,而是:「完了,好丟臉!要是親戚朋友知道了,怎麼辦?」

隔天,在校長室裡,她看見小明低著頭,雙手緊張地攥著衣角。她滿腦子都是羞恥與憤怒,心裡吶喊:「我辛辛苦苦養你,竟然幹出這種事!」

raw-image

這是很多父母的共同反應——當孩子犯錯時,羞恥、憤怒、恐懼瞬間湧上,幾乎要淹沒理智。

但你知道嗎?在這個關鍵時刻,孩子需要的不是打罵,而是理解與陪伴。


第一章:偷竊行為背後的真相

小明手裡攥著的,是一支不到 20 元的鉛筆。

raw-image

老師皺著眉:「為什麼要偷?」小明低聲喃喃:「因為同學都有,我也想要。」

心理師解釋:孩子偷東西,不代表他「壞」,更多時候是一種「訊號」。

  • 有的孩子,是想吸引爸媽的注意。
  • 有的孩子,是擔心自己被孤立。
  • 有的孩子,只是想測試規則在哪裡。

行為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需求隱藏在水面下。

如果父母只看「偷竊」這件事,而沒看到背後的情感需求,就會錯失教養與陪伴的機會。


第二章:父母的情緒衝擊

「你怎麼可以做這麼丟臉的事!」媽媽的怒吼在校長室裡迴盪。

小明嚇得瑟縮起來,眼淚直掉,卻一句話也不敢說。

對父母而言,偷竊帶來的,不只是孩子行為的問題,還有滿滿的情緒:

  • 震驚:「我的孩子怎麼會做這種事?」
  • 羞恥:「別人知道了,會怎麼看我們家?」
  • 恐懼:「是不是代表他將來會走偏?」

這些情緒真實又自然,但當它們直接砸向孩子,後果就是——孩子更不敢說真話。

他心裡的聲音是:「我不能再讓爸媽知道,不然會更慘。」

於是,親子關係出現裂痕,信任在一次次的衝突裡慢慢瓦解。


第三章:冷靜應對的智慧

心理師提醒:父母的第一步,不是處罰,而是——先穩住自己

深呼吸、數到十,甚至暫時離開現場,避免在情緒最激烈時做出會後悔的反應。

第二步,試著理解孩子。

蹲下來,看著他的眼睛,語氣放軟:「你當時在想什麼呢?」「那一刻,你心裡的感受是什麼?」

這些問題不是在縱容,而是讓孩子覺得:

「原來爸媽願意聽我說。」

等孩子願意開口後,父母再引導:「你覺得這樣做會影響到別人嗎?」「如果你真的想要,有沒有別的方法?」

冷靜的對話,不是放任,而是把錯誤轉化為成長的契機。

raw-image

第四章:案例啟示

傳統做法:責罵與打擊

一位小六男孩在文具店偷了一個小玩意兒,被老闆逮住。

父母氣急敗壞地趕到現場,當眾又打又罵。結果孩子不但沒有悔意,反而更會隱藏——心裡想的不是「我要改正」,而是「下次要更小心不要被抓到」。

冷靜做法:理解與引導

另一對父母的處理方式很不同。

他們雖然同樣震驚,但先帶孩子回家,冷靜下來後才問:「你為什麼想要拿這個?」

孩子紅著眼眶說:「因為同學都有,我不想被笑。」

raw-image

那一刻,父母才明白,孩子要的不是物品,而是「歸屬感」。

後來,他們陪孩子回到店裡,讓孩子親口道歉並歸還物品。

孩子雖然丟臉,但卻真正理解了誠實與承擔的意義。

對照之下,我們看見:責罵帶來隱瞞,理解才能帶來改變。


第五章:陪伴比懲罰更重要

孩子犯錯,其實是人生必經的過程。

父母不可能讓孩子「零犯錯」,但可以決定:當孩子跌倒時,是伸手拉一把,還是再補一腳。

父母的角色,不是法官,只會定罪;而是教練,陪孩子一起走出低谷。

這意味著:

  • 界線要有:孩子必須知道規則的重要性。
  • 愛也要有:讓孩子明白,即使犯錯,也依然值得被愛。

真正的教育,不是避免孩子犯錯,而是陪孩子從錯誤裡學習。


第六章:父母的內心獨白

很多父母其實心裡糾結:「如果我不嚴厲,他會不會變本加厲?」「但如果我太兇,他會不會更遠離我?」

這就是教養最困難的地方。

因為父母既要守住界線,又要維繫親子間的情感連結。

其實,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爸媽永遠放過我」,而是「爸媽在我犯錯時,還願意陪我一起面對」。

這樣的安全感,比任何懲罰都更有力量。


第七章:錯誤,是愛與信任的考驗

回到文章一開始的場景。

當老師通知「孩子偷東西」時,父母腦海裡會有千百種情緒翻騰。

但如果換一個角度想:這次錯誤,或許正是一次提醒。

提醒我們,孩子正在用行為告訴我們:「我需要被看見。」

與其急著吼:「你怎麼這麼丟臉!」

不如輕聲問:「你想告訴我什麼?」

因為當父母能冷靜陪伴,孩子學到的不是恐懼,而是責任;不是疏離,而是信任。

raw-image

結語:在錯誤裡長出愛

孩子偷東西,對父母來說是一場震撼教育。

但請記住:這不是孩子一輩子的標籤,而是一個契機。

當我們願意把錯誤當作「教育的土壤」,孩子就能在其中長出責任、誠實與勇氣。

在錯誤裡,最珍貴的,不是懲罰,而是愛。 ❤️


✨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愛心 💖,並加入會員。這樣一來,每當我有新的文章或分享,就能第一時間通知你,陪你一起走在成長與探索的路上!🚀

✨ 金句摘錄

  1. 快樂不是被現實奪走,而是被比較偷走。
  2. 孩子偷東西,不是壞,而是需要被看見。
  3. 責罵只會帶來隱瞞,理解才會帶來改變。
  4. 父母的第一反應,不該是憤怒,而是冷靜。
  5. 真正的教育,不是避免孩子犯錯,而是陪孩子走過錯誤。
  6. 錯誤,是孩子發出的訊號,而不是他一生的標籤。
  7. 界線要有,愛也要有。
  8. 孩子需要的不是恐懼,而是「即使犯錯也值得被愛」。
  9. 冷靜,比責罵更能幫助孩子成長。
  10. 在錯誤裡,最珍貴的,不是懲罰,而是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an大叔的職場真心話
36會員
277內容數
我是 Alan大叔,熱愛閱讀與寫作,樂於分享心得與見解。在職場打滾多年,我以真誠的筆觸記錄所見所聞,提供實用的經驗與建議,幫助讀者在職場少走冤枉路。閒暇時,我喜歡透過攝影捕捉生活的美好,也熱愛騎單車享受自由與探索的樂趣。寫作對我而言不只是分享,更是一種與世界交流的方式,期待透過文字與更多人產生共鳴,一起成長、前行!
2025/09/18
錢多不等於安心?財務安全感才是關鍵。本文分享如何透過「賺錢能力、存錢習慣、保險規劃」三大支柱,打造屬於自己的安全網,降低焦慮。從小故事與心理學觀點出發,帶你看見真正的財務自由,不是有多少,而是覺得足夠。
Thumbnail
2025/09/18
錢多不等於安心?財務安全感才是關鍵。本文分享如何透過「賺錢能力、存錢習慣、保險規劃」三大支柱,打造屬於自己的安全網,降低焦慮。從小故事與心理學觀點出發,帶你看見真正的財務自由,不是有多少,而是覺得足夠。
Thumbnail
2025/09/17
林政邦董事長如何從物業管理起步,跨足建設業並成為知名法拉利模型收藏家?這篇文章帶你看見他如何整合資源、人脈,並以「分享」為核心打造多角化事業版圖。他相信,興趣能變成事業,人脈不是利益交換,而是真心連結,而成功的終點,不是擁有,而是分享。
Thumbnail
2025/09/17
林政邦董事長如何從物業管理起步,跨足建設業並成為知名法拉利模型收藏家?這篇文章帶你看見他如何整合資源、人脈,並以「分享」為核心打造多角化事業版圖。他相信,興趣能變成事業,人脈不是利益交換,而是真心連結,而成功的終點,不是擁有,而是分享。
Thumbnail
2025/09/17
如何讓自己「每一天、每一個層面,都越來越好」?本文從公益卡牌計劃到賴佩霞老師的靜心洞見,帶你看見外在的善意與內在的安定如何互相呼應。靜心不是逃避,而是面對;公益不是口號,而是行動。當我們願意連結與照顧自己,生命就能在點滴中越來越好。
Thumbnail
2025/09/17
如何讓自己「每一天、每一個層面,都越來越好」?本文從公益卡牌計劃到賴佩霞老師的靜心洞見,帶你看見外在的善意與內在的安定如何互相呼應。靜心不是逃避,而是面對;公益不是口號,而是行動。當我們願意連結與照顧自己,生命就能在點滴中越來越好。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國小一年級的我差點迷路,因為下課沒人來接我,爸媽午睡過頭,鬧鐘也沒有響。我在危險時刻學會自救,但卻被爸爸臭罵。如果你的孩子也曾在危機面前,你會怎麼做呢?
Thumbnail
國小一年級的我差點迷路,因為下課沒人來接我,爸媽午睡過頭,鬧鐘也沒有響。我在危險時刻學會自救,但卻被爸爸臭罵。如果你的孩子也曾在危機面前,你會怎麼做呢?
Thumbnail
文章主題著重在父母如何應對孩子弄丟錢包,展現了父母的溫暖體貼和理智教導。對讀者來說,可以學習到如何在教育孩子時,保持冷靜和同理。最重要的是不指責,讓孩子自我負責。
Thumbnail
文章主題著重在父母如何應對孩子弄丟錢包,展現了父母的溫暖體貼和理智教導。對讀者來說,可以學習到如何在教育孩子時,保持冷靜和同理。最重要的是不指責,讓孩子自我負責。
Thumbnail
糾正孩子行為常常演變成親子衝突,火氣還在卻看到孩子尋求安慰,怎麼看待呢?
Thumbnail
糾正孩子行為常常演變成親子衝突,火氣還在卻看到孩子尋求安慰,怎麼看待呢?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在現今社會,許多家長在孩子犯錯後,為了怕孩子被貼標籤,往往選擇護短,甚至對受害人/檢舉人找碴。殊不知,犯錯是讓孩子學會負責的機會,若父母保護過當,會讓孩子形成用護短和找碴來面對錯誤的腦迴路。 這樣的態度不僅會對孩子不利,當孩子將這樣的教養方式複製到下一代,就會形成代際循環。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家庭系統出現狀況,以理解尊重支持取代嘮叨控制,資深校園心理師給父母、老師的實戰書。書中提出解方,贏回尊重需要大人需要表現出努力和真誠,從而重新建立青少年對大人的信任。
Thumbnail
此篇文章探討青少年接觸詐騙的現象與原因,並提出了協助涉罪青少年的方法,以及家長應對犯罪議題的建議。家長應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他們的成長過程和感受,並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協助孩子重新評估行為的價值判斷。
Thumbnail
此篇文章探討青少年接觸詐騙的現象與原因,並提出了協助涉罪青少年的方法,以及家長應對犯罪議題的建議。家長應以孩子的眼光看待孩子,尊重他們的成長過程和感受,並建立良好的溝通管道,協助孩子重新評估行為的價值判斷。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會在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利用每月 99 元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
Thumbnail
本專欄是由智諭心理治療所的執行長、臨床心理師所創立,會在每週五定期發布育兒的專業知識,並針對早期療育、人際及專注力訓練、情緒及行為管理、親子 / 親職諮詢等各種育兒議題提供專業知識內容。 若您對育兒感興趣,在心理課程健保難排,而自費服務收費又高的現在,歡迎利用每月 99 元訂閱我們,獲得更多協助唷!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