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和書譜》卷九 - 行書三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行書自東漢末起,由隸書演變而來,至魏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而大盛,成為介於楷、草之間的「中和之體」。唐代書法重視規範與法度,但在行書領域仍承晉人風致,兼具法度與逸興。卷九所收,多為以文名世之士,非專業書家,但皆能以行書寄才情,或清逸,或雄健。

書體源流

唐代行書繼承自魏晉二王(王羲之、王獻之),初期多尚褚遂良、虞世南之規矩,至盛唐而趨瀟灑,晚唐則多文士書風,或質樸、或清逸。卷九所錄十家,皆非專業書法家,多為詩文名流,能以行書抒才情。宋徽宗編《宣和書譜》時,正是從「文士書法」角度加以評列。

1. 吳通玄

·傳記:唐人,文學之士,事跡不詳。

·書評:《書譜》稱其筆致峻整,體近歐虞,文人氣勝。

·作品:未有確實傳世墨跡,見錄於古代帖本。

2. 李白(701–762)

·傳記: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蜀人。盛唐最負盛名詩人。

·書評:《書譜》言「氣象豪逸,有二王餘韻」,與其詩風相表裡。

·作品:《上陽台帖》存世,筆意縱橫恣肆;另有傳為其手跡之《春夜宴桃李園序》。

3. 張籍(768–830)

·傳記:字文昌,和州人。以樂府詩聞名。

·書評:筆力謹嚴,行楷之間,質樸清勁。

·作品:傳世墨跡未見,惟有收錄於《大觀帖》之題跋字跡。

4. 裴潾

·傳記:唐士族,仕宦不詳。

·書評:《書譜》言其「筋骨勁利,學歐虞而少靈秀」。

·作品:傳跡不存,僅見於帖錄。

5. 杜牧(803–852)

·傳記: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人。唐晚期名臣、詩人。

·書評:《書譜》曰「少習王書,筆勢遒媚」,風度俊逸。

·作品:有《張好好詩卷》傳世,今藏於上海博物館,為唐代存世珍貴墨跡。

6. 李景讓

·傳記:仕於憲宗、穆宗年間,曾為御史中丞。

·書評:筆姿近褚遂良,端謹清潤。

·作品:墨跡未存,見於宋人帖錄。

7. 崔龜從

·傳記:唐人,史事不詳。

·書評:《書譜》稱其「姿態秀發,學王氏而具其韻」,然未至高妙。

·作品:無確跡存世。

8. 白居易(772–846)

·傳記: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唐代大詩人。

·書評:《書譜》稱「筆畫端勁,少雕飾,行中見雅量」。

·作品:有《醉吟先生詩》殘帖傳世;另有《與元九書》墨跡見於古帖。

9. 裴休(791–864)

·傳記:字公美,晚唐名相,亦精佛理,與圭峰宗密交好。

·書評:《書譜》謂「筆致疏朗,得晉人韻度」,有清逸之氣。

·作品:《圭峰定慧禪師碑》為其所撰並書,現有宋拓本流傳。

10. 司空圖(837–908)

·傳記:字表聖,河中人,晚唐著名詩論家,《二十四詩品》作者。

·書評:《書譜》曰「姿態高古,神韻自出」,書如其文,尚韻致。

·作品:《二十四詩品》墨跡傳世為後人摹刻;真跡已不存,僅見於刻帖。

總結

唐代行書三類人物,多為詩文名家兼善書法

·風格:承二王、歐虞與褚遂良之法,重文人書卷氣。

·特點:不在專業技巧,而在氣韻與人格。李白、杜牧、白居易、司空圖尤以「詩書同源」最為突出。

·作品存世:以杜牧《張好好詩卷》、李白《上陽台帖》、裴休《圭峰定慧禪師碑》為代表,其餘多散佚於帖錄。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Allycen的沙龍
43會員
175內容數
2017年 10 月習篆書 2024年 10 月習國畫及楷書以及隸書
Allycen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9/18
4. 書寫即修養 ·書法不是單純的技巧表演,而是人格與心性的體現。 ·「字如其人」,透過書法可見人的氣質、精神與修養。 5. 漸進與持之以恆 ·書法無捷徑,必須長期練習。 ·先求正確,再求熟練,最後再談個性化。 ·「日課數字,日積月累」,才能逐步累積功力。 6. 觀察與反思 ·練字後
2025/09/18
4. 書寫即修養 ·書法不是單純的技巧表演,而是人格與心性的體現。 ·「字如其人」,透過書法可見人的氣質、精神與修養。 5. 漸進與持之以恆 ·書法無捷徑,必須長期練習。 ·先求正確,再求熟練,最後再談個性化。 ·「日課數字,日積月累」,才能逐步累積功力。 6. 觀察與反思 ·練字後
2025/09/17
1. 心法為先,技法為次 ·書法的基礎雖然是筆法、結構與章法,但更重要的是「心境」。 ·若心不靜,筆下自然浮躁;若心安定,字也自然端莊。 ·書法是一種修身養性的藝術,練字同時也是練心。 2. 臨摹為本,理解為用 ·初學必須臨摹經典碑帖,從古人筆法入手。 ·臨摹不只是模仿形狀,而是體會用筆
2025/09/17
1. 心法為先,技法為次 ·書法的基礎雖然是筆法、結構與章法,但更重要的是「心境」。 ·若心不靜,筆下自然浮躁;若心安定,字也自然端莊。 ·書法是一種修身養性的藝術,練字同時也是練心。 2. 臨摹為本,理解為用 ·初學必須臨摹經典碑帖,從古人筆法入手。 ·臨摹不只是模仿形狀,而是體會用筆
2025/09/14
一、宋 1.孔琳之 ·人物敘述:齊梁間人,出自南朝名族,早年以工書著稱。 ·源流考證:承襲二王書風,尤近於王獻之。 ·品評:《宣和書譜》言其筆姿和雅,流美可觀,但略少筋骨,不免偏柔。 ·代表作品:傳世墨跡罕見,主要留存於題名、碑刻。 ·心得:孔琳之書風可視為二王書學在南朝士族中的餘脈,重
2025/09/14
一、宋 1.孔琳之 ·人物敘述:齊梁間人,出自南朝名族,早年以工書著稱。 ·源流考證:承襲二王書風,尤近於王獻之。 ·品評:《宣和書譜》言其筆姿和雅,流美可觀,但略少筋骨,不免偏柔。 ·代表作品:傳世墨跡罕見,主要留存於題名、碑刻。 ·心得:孔琳之書風可視為二王書學在南朝士族中的餘脈,重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還在煩惱平凡日常該如何增添一點小驚喜嗎?全家便利商店這次聯手超萌的馬來貘,推出黑白配色的馬來貘雪糕,不僅外觀吸睛,層次豐富的雙層口味更是讓人一口接一口!本文將帶你探索馬來貘雪糕的多種創意吃法,從簡單的豆漿燕麥碗、藍莓果昔,到大人系的奇亞籽布丁下午茶,讓可愛的馬來貘陪你度過每一餐,增添生活中的小確幸!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2.0 上古漢語的特殊結構 2.3 之乎者也 —  也 (矣﹑焉) 2.3.1 也 一﹕初探之三 管錫華留意到清代古籍有兩大特點 [管錫華 2002a: 12] ﹕一是用號書籍的總量大大增加,但這個特點不體現在官刻,而體現在坊刻。二是官家纂書使用標點符號的倒退。 明《永樂大典》三億多字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錢穆針對清季學者研究兩漢經學區分今古文經的偏執態度已到了走火入魔的光景,他在導正這方面時弊的著作之一〈兩漢博士家法考〉,指出漢代人的「古文」,指涉了兩種意涵,分別是: 史記中之古文 東漢之所謂古文 漢代是一個國祚頗長的帝國,從西元前202年從楚漢相爭最後一場大戰勝出的高祖劉邦,算到西元後220
Thumbnail
1、詩經、詩、詩三百、三百篇、葩 (ㄆㄚ) 經、風詩:中國最早的韻文,最早的四言詩,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其地域以黃河流域ㄧ帶為主,是中國北方文學代表,大都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反映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Thumbnail
1、詩經、詩、詩三百、三百篇、葩 (ㄆㄚ) 經、風詩:中國最早的韻文,最早的四言詩,最早的詩歌總集,也是最早的純文學作品;其地域以黃河流域ㄧ帶為主,是中國北方文學代表,大都是各地的民間歌謠,反映人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Thumbnail
序 三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與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
Thumbnail
序 三 如何閱讀本書? 本書〈導論〉旨在鋪敘一個文化背景。這個背景包含兩大語系 —— 屈折語與位序語 —— 的比較,以及東西文明板塊接壤的某個位置上的一個單向理解。這個單向理解的出現源自兩個文明的相遇﹕一個文明由好奇心和冒險精神驅動,另一個文明則生活在自我精神上的滿足。由此單向理解形成的一
Thumbnail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Thumbnail
承前文,目前傳世《尚書》的估計著成時代,時間跨度長達8個世紀,這並未把西元3-4世紀的偽古文部分算在內。  經過這麼長的時間,語言、語文有變化也是正常的。以下不以傳統的篇序,而以考證的著成時代,分成前後期,並舉例,看能不能看出什麼端倪。  前期取西周初年周誥部分的〈康誥〉,後期取戰國晚葉的〈甘誓
Thumbnail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羣賢畢至,少長咸集。....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信可樂也。
Thumbnail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羣賢畢至,少長咸集。....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信可樂也。
Thumbnail
家歆按:這是我第一本書《楚辭九章集釋》的〈自序〉,張貼在這裡,供有興趣的人參考。   本書依王逸本次序分為九章,各章均先校字,次注解,後釋義。校字以四部叢刊之明覆宋刊本為底本,參以洪興祖、朱熹及近人校補,擇其正確者,寫於譌字之下,並以括弧標明。注解採古今之注,並間及東瀛學者岡松辰之《楚辭考》,
Thumbnail
家歆按:這是我第一本書《楚辭九章集釋》的〈自序〉,張貼在這裡,供有興趣的人參考。   本書依王逸本次序分為九章,各章均先校字,次注解,後釋義。校字以四部叢刊之明覆宋刊本為底本,參以洪興祖、朱熹及近人校補,擇其正確者,寫於譌字之下,並以括弧標明。注解採古今之注,並間及東瀛學者岡松辰之《楚辭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