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未記》第十九章常被稱為「聖潔法典的核心」,因為它以「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v.2)作為開頭,涵蓋敬拜、祭祀、家庭倫理、社會公義、人際關係、農業制度、商業誠信等廣泛議題。這章顯示,聖潔不僅止於宗教儀式,更觸及生活的每一個層面。 一、聖潔的總呼召(19:1–2) 「你們要聖潔,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神是聖潔的。」這一句話總攬全章,也總結聖潔法典的神學核心:神的屬性是聖潔,因此祂的百姓必須在生活中反映祂的性情。 二、敬拜與家庭的聖潔(19:3–8) 敬畏父母,守安息日(v.3);不可偏向偶像,不可鑄造神像(v.4);平安祭要按規例獻,不可留到第三日(v.5–8)。 聖潔首先體現在最核心的關係中——對神的敬拜、對父母的敬重。敬拜若失真,就會導致生活倫理的敗壞。 三、社會公義與鄰舍之愛(19:9–18) 收割不可盡,葡萄園不可摘淨,要留給窮人和寄居者(v.9–10);不可偷盜、欺騙、作假見證,不可欺壓工人,不可咒罵聾子、絆倒瞎子(v.11–14);要按公義審判,不可偏護貧窮或重看有勢力的人(v.15);不可心裡恨弟兄,不可報仇或埋怨,要愛人如己(v.17–18)。 聖潔不僅是對神的忠誠,也是對人的仁愛。特別是「要愛人如己」(v.18)成為新約的核心誡命(太22:39)。 四、敬拜純潔與日常規範(19:19–37) 這部分涵蓋廣泛的規例:不可與不同種類的牲畜交合,不可混雜種子或衣料(v.19);不可行淫亂,不可吃帶血的肉,不可用占卜、觀兆(v.26);不可剃頭兩鬢,不可割身刺花紋(v.27–28);不可行邪術、交鬼(v.31);要孝敬老人,要愛寄居的如同自己(v.32–34);在商業上要用公道的法碼、秤、升、斗(v.35–36)。
這些規例雖然在形式上與古代背景有關,但核心精神在於分別為聖,不隨從異邦的風俗。聖潔涵蓋日常飲食、農作、身體、商業,顯示信仰與生活不可分割。 五、神學意義 聖潔是全面性的:從家庭到社會,從敬拜到經濟,聖潔涵蓋一切。聖潔是社會性的:不是獨善其身,而是愛人如己,保障弱勢群體。聖潔是神本性的延伸:因神是聖潔的,所以祂的百姓也要在生活細節中彰顯聖潔。 六、基督論的指向 新約中,耶穌將「愛神」與「愛人如己」結合為最大的誡命(太22:37–39),正是總結〈利未記〉十九章的精神。 彼得前書引用本章思想:「你們要聖潔,因為我是聖潔的」(彼前1:16),表明聖潔的呼召在新約依然有效。基督成全了律法,祂在十字架上顯出神的聖潔與慈愛,使信徒在聖靈中活出愛人如己的生活。 《利未記》第十九章提醒:聖潔不是抽象的,而是生活化的;真正的聖潔必然同時表現在敬拜神與愛人如己上;神呼召祂的子民在日常細節上分別為聖,不效法世俗;在基督裡,聖潔不再只是外在條例,而是藉聖靈更新內心,活出愛神愛人的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