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年前的Me Too風波,從歐美燒到台灣,也帶來許多關於性別平等的探討。女性遭受騷擾與歧視等聲音,讓討論更聚焦在對女性的壓迫。性別議題看似為單一向聚焦於女性的議題,實則需要男女雙方的困境一起被看見。除了女性處境需要社會持續重視,男性面臨的問題也需要被關注。
那麼,男性面臨著什麼困境呢?男性在學業上比女性表現差,包含畢業率、獲得學位人數、課業成績等等。而從1979年到2019年的勞動市場中,女性人數不斷增加,男性卻呈現負成長。女性的薪資成長,男性的薪資則停滯不前。男性在社會上,也漸漸找不到自己的定位。《男性廢退》稱呼這種看似「女強男躺」的現象,讓作者不但為社會,也為自己的三個兒子感到擔憂。
「我們可以對女性的權利表達熱情,也可以對脆弱的男孩和男人表達同情。」—《男性廢退》
教育
男孩在學業、輟學、留級等比例都比女孩來的高。這是因為男性的大腦發展與成熟,都比女性要慢,尤其在青少年時期更為明顯。讓男孩與女孩念同一年級,等同於是讓大腦許多神經連結還沒準備好的男孩越級打怪。因此,作者認為讓男孩多讀一年,能夠幫助他們調整與適應學業。勞動市場
科技對男性的衝擊
在就業市場上,科技對於男性也帶來許多衝擊。需要大量產能的工作一般來說雇用較多男性,也導致男性容易被自動化給取代。相反地,比較沒那麼自動化的產業之中(醫療、教育、助人產業),女性仍佔多數。隨著科技發展,未來產業會更加重視需要察覺情緒的能力,而非需要大量產能的技術。在察覺情緒的「軟技能」上,作者認為女性較有優勢。也就是說,未來男性在勞動市場中更有可能被科技取代。
作者提到透過政策、教育、獎學金、薪資調整等方向來讓更多男性加入女性居多的產業(HEAL)。這種做法也能提升已在這些崗位上女性的待遇。
當然,社會對於男性的刻板印象仍然可能是一個難以短時間打破的障礙。舉例來說,社會較容易對於男老師有負面觀感,認為中小學以下的男老師「最好別跟小孩獨處」,甚至要提防肢體接觸。但是我們需要至少開始行動,才能慢慢看到改變。
男女薪資差異大?
如果看薪資中位數,女性只佔男性的82%。也因此,我們很自然會覺得「女性薪資比男性低」。有趣的是,作者提供了每個工資區間的勞工比例,卻發現男女薪資分佈非常相似。

男女薪資分佈高度重合
這張圖顯示了大多數女性薪資上漲,而男性薪資卻停滯不前或下滑,這也是為什麼男女之間薪資差異縮小。不過,種族之間的薪資差異卻逐漸拉大(尤其黑人與白人),而勞動市場最頂層的階級(不分男女),也把薪資差異擴大。意思是,薪資間最大差異不在男女之間,而在種族以及勞動階級之間。當然,這並不是說女性已經完全追平男性,而是意識到差異的程度,以及女性之間高薪與低薪的差異擴大、男性之間的同樣趨勢等。去了解為什麼,才能更好看見掙扎的男性以及女性。
男性角色
隨著女性角色解放、經濟獨立、以及不受婚姻束縛,男性的傳統角色(賺錢養家)被廢除。可是,男性卻又還沒找到新的角色,少了劇本的男人無所適從。少數人活出比上一代更多彩的人生,但大多數人卻是在生活中掙扎。
少了傳統男性角色的目標,似乎也影響著男人的心理健康狀況。男性自殺率比女性高出三倍,未婚男性的毒品相關死亡率於2010-2020十年內翻了兩倍。這有可能是因為,男人的社交生活通常仰賴妻子的社交。少了婚姻,女性通常能透過自己原有的社交找回社會連結,而男人無法。男人也傾向於獨自處理問題,所以更容易導致他們感到孤單。
男人的角色需要重新被定義,也可以從父親開始。書中也有大篇幅談論著父親缺席對男孩的影響,以及父親與母親在孩子發展上的各自正向作用。既然作為家庭經濟支柱這樣的傳統角色已不符合社會期待,那更應該讓男人也參與到照顧者的角色。給予父親帶薪假,讓父親能夠參與到孩子發展,而非只是個提供金錢資助的「乾爹」。
自由派v.s保守派
在現有制度下,美國兩黨都有自己的問題,也都沒有辦法很好為男性困境帶來解方。
左派(自由派)問題:希望超越現有的性別框架
- 男性特質被當成疾病,將「男子氣概」視為有毒。
- 男性問題被認為是個人問題,而非結構性問題。
- 不夠重視生物學上的差異。左派傾向認為某些性別差異是社會化的結果,並擔心某些先天差異被拿來作為性別歧視的正當理由。雖然擔憂合理,但會讓差異的緣由過於簡單化。
- 堅信女性處於劣勢。執著於性別歧視二元論及單面論,無法看見男性與女性皆受困。
右派(保守派)問題:希望回到過去的性別框架
保守派雖然比自由派更注意到男性的困境,但是作者也批評保守派的缺陷:
- 相信男性處於劣勢,並靠著煽動男性對現況的不滿來達到政治利益。
- 過於重視生物學,忽略文化和社會影響。當一切都是「基因」和「天性」,就駁斥了社會、環境、教育等能夠影響一個人的偏好等證據。這一樣會讓性別差異的因素過於單一化。
- 過度希望恢復「過去」的男性角色,而非幫助男性適應「現在」的社會變化。
作者強調,人類在演化上是受到生物學與文化共同影響。男性與女性差異固然有生物學基礎,但性別特質也具有重疊性,男性與女性大腦有將近百分之五十的樣本重疊。而文化差異,則有可能放大或銳減某些特性(例如攻擊性)。
怎麼看待性別框架
作者認為性別以生物學來說是二元分類,而男女也因基因有著先天上的差異。跨性別或性染色體異常者,在統計學裡為少數以及例外。雖然「異常」這個詞彙可能帶有負面觀感,但他們的存在本身沒「問題」,對於分類也不會有影響,也不該因此歧視或否定。然而,當左派過於想要抹去生物學的差異時,男性的掙扎會被忽略。相反地,當右派太過強調生物學,並把跨性別族群作為散播恐懼的工具時,社會對立更會加深。我個人認為,這也會對跨性別族群造成很嚴重的傷害,並無法正視到許多在性別認同掙扎、真的需要幫助的人。
左派攻擊男性氣質,右派唾棄女性主義;左派屏棄生物學,右派過度傾向生物學。當兩派都將矛頭與解方指向單一面,男性的掙扎與困境就得不到解方,而性別平等問題不是單一向這件事也得不到重視。幫助男人,不代表否定女性的困境。兩者可以雙向進行,也能同時進行。提高男性不是為了要「換掉」女性,而是要全體一起提升。
心得
我大學因要求選修了一門女性主義(女權主義),而到現在一直都還記得教授第一堂課就說過:「女性主義是人權主義,不過因為當時的社會背景下,沒有基本人權的是女性,所以才稱為女性主義」。如同作者不斷強調的,女性主義與「希望男性也享有平等」這件事不衝突,而女性主義者更應該正視男性的困境。
這本書與先前讀過的許多書都串連起來,尤其是《失控的焦慮世代》也說過男人與男孩早在手機出現之前就已經出現問題。而《男人的憂傷,只有屌知道》也提及這個社會期望男人既要溫柔,又要堅強,好像問題都是他們自己造成的。有些人會認為男性經歷的是「相對剝奪感」,不過我會覺得,看見男人的困境並不是為了要互相比較。當社會只有一種「受害者」的單向論,那不符合「受害者」形象的族群是否更會有苦難言?有時會覺得男人的苦,是不是真的只有屌知道。
最後,想提到作者提到讓男性多加入傳統女性產業時,用的縮寫是「HEAL」(健康Health、教育Education、行政Administration、讀寫Literacy)。我覺得是很有趣的雙關,因為「heal」可以是指治癒別人,也可以是治癒自己。「Man can HEAL」(男人可以治癒)似乎也是在說,男人不但能夠勝任這些治癒社會的工作,也能夠因此治癒自己。性別還沒完全平等,我們持續推動女性權益時,能不能也看到生而為「男」的痛苦呢?
作者關於本書的文章(英文):https://ofboysandmen.substack.com/p/men-can-he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