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第一次被選為團隊主管時,我滿腔熱血,還發文:「我要帶出最棒的團隊!」那時候天真地以為,只要我努力,所有人都能被我「帶出來」。
但十年後回頭看,才明白:不是每一個人都願意被帶領,也不是每一支團隊都能被「帶出去」。有些人會全力以赴,也有人只想得過且過;有人對你心懷感恩,也有人只留下抱怨。 這一路走來,我哭過、氣過、自我懷疑過,甚至好幾次懷疑自己是不是不適合當主管。但一次又一次的碰撞,逼著我去學習,最後才慢慢體會到:管理最難的一課,就是學會「放手」。
以下四個體悟,是我走過十年管理路,才真正悟出來的。1. 我不再想「拯救」每一個人
剛開始當主管時,我認為「只要我願意付出,別人一定能跟著成長」。
有一次,我遇到一位新人,能力不強,但態度看起來還不錯。於是我幾乎是手把手地帶她:陪她修改企劃、陪她去見客戶,甚至週末還幫她寫報告。那時候我以為,這樣她一定能快速成長。 結果半年後,她突然遞出離職單,轉到另一家公司,臨走前還對我說:「主管,你對我太嚴格了,我壓力太大。」 那一刻,我愣住了。原來在有些人眼裡,「為你好」=「壓迫」。我以為的用心,對她來說卻是負擔。
後來我才明白:主管能給的,是機會、指導、反饋,甚至鼓勵,但主管不能替別人承擔成長的責任。因為成長,永遠是個人要自己願意踏出去的選擇。
成年人的世界,靠的是清醒,而不是靠被保護。
這讓我學到:別再試圖拯救每一個人,你不是救世主。
2. 我學會「有限共情」
當主管後,常常遇到下屬情緒起伏。有人說「家裡吵架了」、有人說「孩子生病了」、也有人說「最近心情不好」。過去的我,總會立刻安慰:「我理解,你先休息。」甚至主動幫忙分攤工作。
結果卻發現,有人乾脆把「情緒」當免死金牌,動不動就拿來當擋箭牌,連主管也敢正大光明地說:「我最近狀況不好。」於是團隊的效率逐漸下滑,士氣也被拖累。
後來我調整做法。現在我會說:「我理解你的處境,團隊也會支持你,但工作交付的標準,不會因此降低。」
換句話說:共情是必要的,但要有邊界。因為過度的共情,不但解決不了問題,還可能把責任模糊掉。
這也是我後來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話:
共情,是領導力的一部分,但如果沒有邊界,就會變成縱容。
3. 我接受「60分員工」的存在
以前我很執著,一定要讓所有人都變強。我希望團隊裡每一個人都能追求突破、升官加薪、往上衝。
但實際上,並不是每個人都渴望成為「菁英」。有些人,只想準時下班、不加班,穩穩領薪水,安安靜靜過日子。他們不求升遷、不想挑戰,對自己的人生已經有了安排。
過去我會覺得這樣的人「不上進」,甚至心裡有點不耐煩。
但現在我改變了看法。這不是不上進,而是一種人生選擇。只要他不拖累、不散播負能量、不破壞團隊氛圍,那麼一個穩定的「60分員工」,其實比「80分但內耗」的人還要珍貴。
所以我的管理目標,不再是「讓每個人都變強」,而是「讓團隊能高效運作」。
因為一支隊伍的價值,不在於是否人人都完美,而在於能否形成穩定而持續的戰鬥力。
4. 我忍住「親自上」的衝動
帶團隊的前幾年,我常常覺得「不如我來」。只要看到誰做得不好,我就乾脆接手重做。很多次都是半夜自己重做 PPT,會前替下屬修改簡報。結果就是:他們越來越依賴,我越來越累,團隊也越來越沒戰力。
現在我學會忍住這個衝動,逼自己「坐住椅子」:
- 案子做得爛?讓他自己上台講。
- 報告寫砸了?讓他自己檢討。
- 客戶抱怨?讓他自己去溝通。
因為我發現:成長,往往是發生在「出糗」之後。你每一次幫他擦屁股,其實都是在剝奪他面對挫折的機會。
真正的帶人,不是你有多能幹,而是能不能讓別人在錯誤裡長出力量。
那我現在怎麼管人?
十年後的我,終於找到一個比較適合的方法,簡單來說就是四步:
- 明確底線:先講清楚什麼能做、什麼不能碰,規則清楚了,大家才有共識。
- 定期回饋:不要只靠年底績效談話,平常就要有小循環的反饋。
- 給機會:安排培訓、輪調、專案歷練,讓大家有舞台能去嘗試。
- 看結果:努力卻沒成果可以理解,但如果根本不努力,就沒理由被包容。
最後,管理的真相是:有人會留下,有人會走;有人願意突破,也有人選擇安穩。你的責任不是改變每一個人,而是搭建一個系統,讓每個人都能在裡面找到合適的位置。
十年管理路,我最大的體會就是:
真正的領導力,開始於承擔責任,結束於學會放手。
-----
親愛的讀者,感謝您耐心閱讀本篇文章。在接近閱讀結束之際,我誠摯邀請您繼續探索更多我之前所撰寫的文章,相信這些內容將為您帶來更多啟發和收穫。在下方,您可以找到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題,每篇都充滿了精彩的知識和見解。
我深知您抽出寶貴時間閱讀這些文字,對我來說是非常暖心的支持和鼓勵。您的關注是我創作的動力,每一次的閱讀都讓我更有動力將更多的內容呈現給您。為使我們更靠近,一些交流互動的方式: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大叔|🔗分享此文|☕贊助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