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曾天真地以為,所謂的「上班」,就只是每天待在辦公室的八小時?
來,讓我們一起面對現實吧。
以一個「朝九晚六,午休兩個小時」的夢幻工作為例,這聽起來是不是超人性化?許多人就是被這樣美好的描述吸引,以為可以準時下班,從此擁有平衡的生活。但根據我的經驗,台灣80%的公司根本做不到。就算它真的存在,我也要告訴你,你的生活,遠遠不只賣掉八個小時那麼簡單。
一筆殘酷的上班人生帳單
我們來把這筆帳算得清清楚楚。
- 起床,戰鬥開始: 早上7點半,鬧鐘響了,你掙扎著起床。盥洗、換衣服,半小時過去了。接著是40分鐘的通勤時間,不論是開車、騎車還是搭捷運,都得忍受尖峰時段的車潮與人潮。為了避免遲到被扣錢,你還得預留20分鐘的緩衝。 光是從起床到踏進公司門口,一個半小時已經悄悄溜走了。
- 午休,一場時間的錯覺: 中午有1.5個小時的午休時間,聽起來很讚,對吧?但這兩個小時,真的屬於你嗎?從你放下手邊工作去吃飯,到下午1點半前提前醒腦,準備好迎接下一波挑戰,至少半小時沒了。吃個午餐,再花個半小時,這時間能算你的嗎?我認為不算。 因為吃飯,是為了讓你有體力繼續工作,而不是你自主選擇的娛樂。這段時間,你可能還得跟同事應酬、滑手機看工作群組、或思考下午的會議內容。它根本不是你的自由時間。這1個半小時,更像是為了續航而被迫停下的「加油站時間」。
- 下班,一場未完待續的磨蹭: 到了下午6點,你敢準時下班嗎?我認識的上班族,沒人敢。你總會磨蹭個20分鐘,回回信、整理一下桌面,或是等老闆或主管先走。這不是在偷懶,而是職場文化的潛規則。 上過班的人都知道,這20分鐘,還算是非常保守的估計了。
- 回家,靈魂的殘存時間: 接著是40分鐘的通勤時間,等你到家,通常已經快晚上7點了。肚子餓得咕咕叫,點個外送或隨便熱個飯,吃完也差不多8點了。
到這裡,我們來總結一下:
- 早上: 1.5小時(通勤+準備)
- 上班: 8小時(工作時間)
- 午休: 1.5小時(不完全屬於你)
- 下班: 1小時(磨蹭+通勤)
- 晚餐: 1小時(吃飯+準備)
從你早上7點半起床開始,整整13個小時過去了。但真正屬於你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只剩下晚上9點到睡前的這短短3到4個小時。
為何我喜歡熬夜?因為白天不屬於我。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上班族都喜歡熬夜。
白天,你的時間是「租」出去的。你為了生活,把寶貴的時間、精力甚至靈魂都賣給了公司。你的作息由打卡鐘決定,你的行程由工作排程決定,你的情緒也隨著業績起伏不定。
只有到了深夜,當所有人都睡了,當老闆不會再傳訊息、同事不會再打電話來時,那段時間才真正屬於你。你可以在那時候看一部想看的電影,打一場想玩的電動,或是靜靜地發呆放空。
這種感覺,就像是「向自己的人生偷時間」。白天是為了生存而戰,深夜是為了找回自我而活。
一場無止盡的「時間通膨」
這種「被時間綁架」的感覺,在台灣職場尤其明顯。我們常說的「責任制」,其實就是一種時間上的「通膨」。你的薪水是固定的,但你的工時卻可能無止盡地被拉長。
- 你的加班,不是為了更好的未來,而是為了應付現在。
- 你的午休,不是為了休息,而是為了續航。
- 你的下班,不是自由的開始,而是另一段通勤的啟程。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很多年輕人寧願選擇接案、做自由工作者,或是經營自己的副業。他們賣的不是時間,而是能力和成果。他們可以選擇何時工作、在哪裡工作,並將自己的時間最大化。
當然,這條路也充滿挑戰。但至少,他們的人生,不再被一張辦公桌、一個打卡鐘和一個死板的九晚六給綁架。
給打工人的一點省思
我們當然無法立刻改變大環境,但至少我們可以開始重新審視自己與時間的關係。
- 你的下班時間,是真的在休息,還是繼續被社群媒體或無意義的追劇給佔據?
- 你是否能更有效地利用你的午休,讓它真正成為一段充電時間?
- 你是否能勇敢地拒絕那些不合理的額外工作,保護好你寶貴的私人時間?
上班族的人生,遠比八小時要複雜得多。這是一個關於時間、自由與自我價值的殘酷命題。
或許,我們都應該問問自己:「我的人生,究竟是為了工作而活,還是為了自己而活?」
-----
親愛的讀者,感謝您耐心閱讀本篇文章。在接近閱讀結束之際,我誠摯邀請您繼續探索更多我之前所撰寫的文章,相信這些內容將為您帶來更多啟發和收穫。在下方,您可以找到一系列豐富多彩的主題,每篇都充滿了精彩的知識和見解。
我深知您抽出寶貴時間閱讀這些文字,對我來說是非常暖心的支持和鼓勵。您的關注是我創作的動力,每一次的閱讀都讓我更有動力將更多的內容呈現給您。為使我們更靠近,一些交流互動的方式:
❤️點愛表心|💬留言相伴|✏️追蹤大叔|🔗分享此文|☕贊助咖啡